-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 单股DNA病毒 细小病毒科 (Parvoviridae) 单股DNA病毒 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 圆环病毒科 (Circoviridae) 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 包括猪、禽及植物的圆环病毒,是已知最小的动植物病毒。 分类 本科成员的病毒颗粒形态及基因组均类似,但生态学、生物学及抗原性相差甚远,无共同抗原决定簇及序列同源性。 本科目前仅圆环病毒属一属,成员有: 猪圆环病毒(PCV) 鸡贫血病毒(CAV) 长尾鹦鹉喙羽病病毒(PBFDV)。 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本科可分为两个属,一是PCV及PBFDV,具有双向转录方式,而CAV只由正股编码。 电镜观察牛粪中有圆环病毒样颗粒,但未分离成功,致病意义不明。 1997年发现人类圆环病毒,与肝炎有关,取名为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transmitted virus TTV),经输血及粪口途径等感染,基因结构与CAV类似。 出人意外的是,PCV的分子量为357000的蛋白在某些植物圆环病毒中也有十分相似的成分,病毒来源值得研究。 特性 病毒颗粒无囊膜,球形,20面体对称,PBFD及PCV直径17nm,CAV 22nm。 病毒颗粒常可见于感染细胞,以珍珠串样排列。 基因组为单分子单股双向或正股DNA,环状,末端共价结合,大小1.7~2.3kb。全序列的核苷酸PCV为1 759个,PBFDV为1 993个,CAV亮2319个。 CAV基因有3个阅读框,各自编码1个病毒结构蛋白质,包括分子量为52000的主要衣壳蛋白以及称之为凋亡素(apotin)的蛋白质,分子量13000,引致T淋巴细胞凋亡,是重要的致病因子。 PBFDV也有3个阅读框,PCV则有4个,各自编码有一个主要的衣壳蛋白。 与细小病毒相似,病毒的复制在细胞核,可能有赖于与细胞分裂S期产生的蛋白质。 PCV及CAV的双股DNA复制中间体具有传染性。 圆环病毒在环境中极其稳定,能抵抗60℃30min以及pH 3~9。 1、鸡贫血病毒 (Chicken anemia virus) 最早于1979年在日本发现,曾称为鸡传染性贫血因子(CAA),现已是养禽业的世界性问题。 除鸡以外不感染其他禽,只有一个血清型。 致病机理 雏鸡表现为急性免疫抑制性疾病。 接种1日龄易感雏鸡在24h内发生病毒血症,直至35d乃可大多数器官及直肠内容物中检出病毒。 由于红细胞生成减少造成贫血,血细胞压积降低,血涂片检查可见贫血及白细胞减少,血液可成水样,凝结缓慢。 死亡率一般10%,高者可达50%以上。常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 随着日龄增大,虽然仍可感染,但抗病力增强,至2周龄时不再发病。 如同时感染其他致免疫抑制的病毒,母源抗体的保护作用及日龄增大的抗病力将明显减弱。 传播 本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水平传递,亦可经卵垂直传递。 血清学阳性的母鸡可通过母源抗体使雏免于发病,但不能免受病毒感染。 除SPF鸡群外,大多数鸡群均携带本病毒。 2、猪圆环病毒 (Porcine cirocovirus,PCV) 1974年德国科学家在猪肾细胞系PKl5中发现第一个与动物有关的圆环病毒,此后命名为PCV-1。 较早的研究认为PCV-1对猪无致病性,但近年来从死产的仔猪分离到该病毒,表明可能并非如此。 1997年在法国首次分离到PCV-2型与PCV—1型抗原性有差异,存在于僵猪综合征的仔猪,所致疾病称为断奶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muld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PWMS)。 目前在加拿大、美国、西班牙、丹麦及我国均有发现。各国分离株序列的基因组96%相似,但与PCV-1相似性小于80%。 3、长尾鹦鹉喙羽病病毒 (Psittacine beak and feather disease virus) 1984年发现本病毒。 5岁之内的鹦鹉、长尾鹦鹉及白鹦鹉易感,多在第一次换羽时发病。 典型的症状包括羽毛脱落或喙变形,或二者兼有。 毛囊上皮细胞中可见嗜碱性胞浆包涵体,电镜下则可见病毒颗粒团块。 病禽表现为免疫抑制,往往发生机会感染。 根据症状及检查毛囊包涵体可作出初步诊断,电镜检出病毒则可确诊。 对患病群应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