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英译研究新进展与与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理论.docVIP

庄子哲学英译研究新进展与与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理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庄子哲学英译研究新进展与与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理论.doc

庄子哲学英译研究新进展与与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理论   我对庄子的兴趣始于少年时代对老子的兴趣。   在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背诵完老子《道德经》之后,我转向庄子的书。我感到《庄子》比《老子》难懂,不是它所表述的思想,而是它的陈述方式。《老子》像是用大量水晶珠式的警语格言缀成的晶光闪烁的佛珠链,珠珠衔接而自成一个往复无端的哲理圆环。   《庄子》却像一座瑰丽深邃、云遮雾障、让人流连忘返的迷宫。读《庄子》时,打动人的首先不是它的哲理,而是它那怪诞夸张、汪洋悠肆的审美意象。庄子的深刻思想往往在华美的言辞中突然灵光独耀,你一旦目接其辉,将终生不忘其彩。沐浴在庄子的哲理性审美观照之中,你有时不禁有凌霄腾云、飘飘欲仙的感觉。当然,肢体的短暂坐忘并非浊我的丢失,其实是人格的升华。不知其妙者或惊谏于自失而蓬然返回此岸,其实是坐失了与灵知融会的良机。   但是《庄子》并非总是文采繁富,它也有用简洁的言辞陈述高深哲理的抽象演绎。记得我初试庄子》时,下面的一段话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我的真理标准多元互补论及相应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可以说就根源于它: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桩子·齐物论》)这些话,用语都很简单,但是道理却不简单。“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听起来与俗话所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何其相似乃尔。但是庄子不是简单地这么认为,他有严密的论证。在关于是非、真假这种真理标准问题方面,庄子给人以彻底的不可知论者的印象,与我所谓的哲学认识方法多元论或曰真理标准多元互补论是有颇大的区别的(容后述)。庄子认为是非问题、真假问题之所以难以判断,是因为缺乏客观的、共同的认识标准。比如当时儒墨两家的争论,孰是孰非?庄子认为根本就无法判断,因为“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      换句话说,儒墨两家各自都用自己所认为是错误的东西去批评对方所认为是正确的东西。这样以自己的是非观来判断对方的是非观,无论怎样争论都不会有令人信服的结论。你我两个人互相以自己的是非观来辩驳对方的是非观,都是主观对主观,没有客观标准。那么,找个同意你看法的第三者来当中间人作判断,是不是客观的呢?庄子认为,这仍然不是客观的。因为,他都同意你了,就和你是一样主观,怎么还会客观呢?找个同意我的观点的第三者来当中间人作判断,也是不客观的,因为他既然本来就和我的观点一致,就和我一样主观,怎么可能是客观的呢?同理,找个和你我的观点都不一致的人来当中间人作判断,也是不客观的,因为他本来就不同意我们的意见,当然会判断说我们都是错的,他只不过维护了他自己的主观看法,这怎么会是客观的呢?那么再找个和你我的意见相同的人来当中间人作判断是否就客观了呢?也不客观,因为他既然和我们的意见一致,也就和我们一样主观,怎么可能客观呢?如此看来,根本不存在决定是非对错的共同的客观标准。   庄子不但否认了真理标准的客观性,甚至连人是不是具有认识真理的可能性都进行了否定。着名的庄周梦为蝴蝶的寓言就旨在阐述这一观点。究竟是庄周做梦、梦中变为蝴蝶呢,还是庄周现在的一切活动只是蝴蝶做的梦?庄子认为这是难以判断的。即使是具有最高智慧的“至人”也难以作出判断。那么“至人”的最高智慧有什么意义?庄子认为“至人”的最高智慧表现在他根本就不去认识,他走的是完全放弃认识的路子。至人的最高认识能力就是根本不进行认识。这当然使人想起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类似观点。苏格拉底认为许多人认为自己知道真理,实际上并不真正知道真理;而他自己比别人稍稍高明一点的地方正在于他确切地知道他自己并不知道真理。当然,苏格拉底的观点还比较肤浅,远远难以和庄子的思想深度相比。   庄子的这种阐述和道家深层次理论是相通的。   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他太执着于去“知”什么东西。   佛家在这一点上阐述得尤其精彩:“知上立知,是无明本”。(《楞严经》)导致人类处于蒙昧状态的关键,是人类总想在“知”上进一步建立更多的“知”,试图无体止地认知事物,结果反倒越来越深地陷入远离真理的蒙昧状态(无明)。道家要去知、去欲,正是要从这种妄知妄虑中解脱出来,最终成道。对道家和佛家来说,存在两种知,一种是众生先天具有的灵知,它只是一种纯粹的直觉,不作逻辑推理、判断认识活动。另外一种知是众生的知,它是连续不断的分别、认知活动和逻辑判断,是一种妄想、执着之知。道家、佛家要去掉的知正是这后者。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庄

文档评论(0)

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