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交换与交换剩余两种对立观点统一.docVIP

分工、交换与交换剩余两种对立观点统一.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分工、交换与交换剩余两种对立观点统一

分工、交换与交换剩余两种对立观点统一   摘要:马克思认为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亚当斯密认为是交换决定分工。前者是以唯物主义方法论得出的结论,符合交换发生的历史逻辑;后者是以经济人的先验假设研究的结果,能正确解释分工与财富增长的紧密关系。本文用交换剩余作为联系纽带将两种观点进行了整合,揭示了自然分工与社会分工、偶然性交换与一般性交换的演化关系。   关键字:交换 分工 交换剩余   作者简介:罗跃龙 工作于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 工商管理专业 职务:讲师,出生于1971年11月      一、两种对立观点的方法论差异      关于分工与交换之间“谁决定谁”的争论由来已久,最典型的就是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两大对立观点在学界的争论不分伯仲。   马克思认为是分工决定交换,①他认为交换行为的实际发生必须依赖两个条件:一是产品的差异性。马克思认为:“产品交换是在不同的家庭、氏族、共同体互相接触的地方产生的,”“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里,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种自然差别,在共同体互相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互相交换,从而使这些产品逐渐转化为商品”。[1]二是产品出现剩余。马克思认为:“商品占有者的商品对他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否则,他就不会拿到市场上去。”“一切商品对他们的占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他们的非占有者是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2]   亚当斯密认为是交换决定分工,他说:“当初产生分工的也正是人类要求互相交换这个倾向”,“这种倾向,是不是一种不能进一步分析的本然的性能,或者   更确切的说是不是理性和言语能力必然的结果,这不属于我们现在研究的范围”。“就象交换倾向形成了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才能上的差异一样,交换倾向也使得这种才能差异成为有用”。“他们的各自才能的产品,通过互通有无、交易和交换的一般性,仿佛变成了一种共同的财富”。[3]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第三章的标题明确提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4]这一观点后来被斯蒂格勒称之为“斯密定理”,其核心含义就是:“只有当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随市场范围的扩大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专业化的生产者才能实际出现和存在”。[5]“市场要是过小,就不能鼓励人们终身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6]因此,只有交换存在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分工的出现才成为可能,从而,“分工是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和亚当斯密的观点分歧主要源于他们研究的方法论差异。马克思始终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世界观,因此,马克思研究和认识一切经济现象都一贯遵循唯物主义方法论。根据唯物史观,任何交换倾向和交换行为的实际发生都必须有产品差异的客观存在为前提,正如一个养绵羊的人从来都没有看见过斧头,又怎么可能产生用绵羊去交换斧头的念头(交换倾向),更不会存在去算计几只绵羊与几只斧头交换才是等价的理性思维了,因此,马克思自然会将分工当作交换发生的物质前提。但是,仅仅只有分工,如果产品没有剩余,也不会有交换行为的实际发生,因为当养绵羊的人自己都不够吃的时候,又怎么可能去交换斧头呢?所以,马克思必然认为产品出现剩余也是交换的物质前提。总之,按照唯物主义方法论,马克思的推理在逻辑上是严密的。   亚当斯密是以经济人的先验假设为研究前提,当然一切经济行为的产生都离不开经济人的理性算计思维(自利的意识支配自利的行动)。由于任何生产行为的实际发生都会有成本的实际发生,如果没有足够的交换倾向作保障,主动参与分工生产就是不理性的。正如一个人明明知道市场不需要斧头,为什么还要去专业化生产斧头呢?所以,亚当斯密认为“当初产生分工的也正是人类要求有相互交换的倾向”的推理也很自然了。从实证分析来看,“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也支持了“交换决定分工”的结论。所以,依照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也没有错。      二、分工、交换与交换剩余      上述两种观点究竟熟是熟非?这似乎落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之中。为了破解这一悖论,我们沿着分工的历史发展逻辑来阐释交换剩余、交换与分工的关系。   历史的看,分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自然分工阶段和社会分工阶段。自然分工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由于人的生理和自然环境的差别而引起的不同的生产活动②,自然分工在没有交换之前就客观存在了。在不存在交换的自然分工阶段,人们处于完全自给自足的状态,此时,虽然由于自然分工而存在生产效率上的差异,但不会出现产品剩余。假如在自然分工阶段存在相邻甲乙两人,当然他们的生活选择就是自己能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如果甲能生产产品A,每天也只消费3个单位的产品A,可能甲的生产能力不止3个单位,由于不存在交换(或没有交换意识),甲是不可能每天生产4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