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年婚礼变迁.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卅年婚礼变迁

卅年婚礼变迁   婚姻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婚礼自然就成为重大的事情。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21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婚礼的形式也发生着千变万化,逐渐“升级换代”。      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婚礼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伊始,在这个新旧思想撞击的年代,农村仍然保持着相对闭塞和传统的思维。   此时的农村年轻男女结婚,除了沿用革命年代的一些相对现代的习俗以外,一些传统的习俗仍然保留着。因为经济上刚刚摆脱饥饿,所以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的婚礼,处处透着节俭甚至寒酸。   “当时也觉得没什么,大家都这样,谁也不笑话谁。”今年58岁、家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的老杜向记者回忆起他当年婚礼的情况。   “我们结婚是在1983年,刚刚改革开放,农村还很不富裕,特别是我们这一带离城中心比较远,交通不方便,是典型的郊区农村。当时村里的姑娘都纷纷嫁到城里,村里的小伙子很难找到对象,谁愿意嫁给一个不吃‘商品粮’的郊区农民呢?没办法,我父母通过亲戚从吕梁一带的山区帮我找了一个对象。郊区嫁城里,外地嫁太原,比起那些更加贫困的山沟里的单身汉来说,生在太原还是很幸运的。   “当时结婚也很简单,在她娘家办了很简单的一桌酒席,几个主要亲戚围成一桌吃了一顿饭,村里关系非常好的几户人家送来几个鸡蛋当贺礼就算完事了。我老婆从家里带了一些行李,穿上那件我家给买的新衣服就来太原了,她家父母亲戚都没有来,原因很简单,没有那么多钱作盘缠。总的下来,一场婚礼花了200多元、100多斤全国粮票。在当时已经非常出格了。”   老杜的老伴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来到他家之后,我挺失望的。”老杜家虽是省会太原,却是在郊区,并不像老杜老伴想象的那样。“说实话,要不是因为娘家太穷,我还真没看上他,不过太原户口对我的吸引力太大了。当时他还陪我去晋祠等一些景点看了一圈,拍了几张照片,这在当时算比较新鲜的了,所以我就坚持下来了。我坐在一辆崭新的‘飞鸽’自行车后架上??老杜推着我从火车站一直走回来。当时在太原婆家的婚礼也很简单。但是也比较热闹,大人小孩都来看。”   婚宴是在自己家里举行,老杜说: “喜筵是算比较好的宴请了,很多人拖家带口来赴宴,都想吃个新鲜。”为了这场婚礼,家里还请来村里几个要好的朋友来帮忙,做一些婚宴的后勤工作,还要请一个识文断字能写能算的人作为总后勤,专门负责钱和粮票的账务管理。这个总后勤一般由村干部(一般是会计)担任。   当时结婚比较讲究,新娘子进门要放“通天炮”,一共十八响,门口摆放着一个火盆,新娘子必须从火盆上跨过去才能进门,说是去晦气。   整个婚宴喜庆而忙乱。村委会的大喇叭被拆下来架到老杜家的屋檐上,不时地传出负责总务的会计的喊声:“帮忙的吃饭了!”并且不断重复,通知那些在婚宴中帮忙的村民们要吃饭了,一会儿客人们来了就没有时间了。结果会计刚喊了两嗓子,一个半大小子稚嫩的声音便在喇叭里响了起来:“新娘子到了。”跟着传出会计呵斥和驱赶的声音,众人听着一边好笑,一边涌出门去看新娘子。很小的照壁周围挤满了看新娘子的村民,把那个本来就不结实的照壁给挤塌了,伤了几个人。   这件事情一度让比较迷信的杜母非常介意,认为是讨到了灾星,好在那几个人伤得不重,而且因为拥挤造成照壁坍塌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杜母也没有明显表现出不满,但仍然对儿媳妇有看法,直到儿媳妇连生两个儿子,杜老太太对儿媳妇的一些感性上的不满和担心才稍稍释怀。   这样一个婚礼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好长时间仍为村民津津乐道,纷纷感慨:“生在好年月了。”      边远农村的婚礼      同样的年月,在陕西关中的一个小县一一华县,就要举行婚礼的新郎官王国镇还为自己的皮带犯愁。9月的天气并不太冷,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一条蓝裤子、一双崭新的解放鞋,这就是他所有的行头。因为要把白衬衫的下摆掖在裤子里,所以他迫切需要一条暂新的皮带与之搭配。他的军用皮带已经太破旧,实在配不上这一身“好行头”,新郎的母亲借遍了所有的村子,失望归来。这一带的人没有系皮带的习惯,一条布条缝起来的腰带便可将裤子固定在腰上,还有很多人使用细麻绳当腰带。最后,在第二天接亲前,王国镇终于从一个刚刚从部队复员的邻村后生那儿借到了皮带。   在今天看来,白衬衫、蓝裤子和一条不伦不类的军用皮带是非常不协调和老土的装束,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事人的审美观还处懵懂的时候,这无疑是一套让所有人夸赞和嫉妒的好衣服。新郎官推着一辆同样崭新的“永久”牌二八自行车,一路上招来路人无数艳羡的目光。但是在新娘的娘家,他还是出了丑,外表的光鲜没能掩盖住他军用红色背心上的破洞,从而成为村人取笑的突破口。这也成为他一直以来耿耿于怀的一个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