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同一片蓝天下爱
同一片蓝天下爱
在台州市路桥区27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驻各镇(街道)、村(居)的精防工作人员们,把全区的2553名精神病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定期免费为他们上门送药、指导康复,他们渐然成为了精神病患者和家人口中的“恩人”。如今,在这群“爱心使者”的悉心爱护下,全区有近百名曾经令人厌恶、避之唯恐不及的精神病患者逐步回归社会,享受到同一片蓝天下的爱,健康幸福地生活着。
康复故事一:
对桐屿街道梁家村的老梁来说,现在每天能吃上妻子亲手做的饭菜,穿上妻子缝洗的衣服,是莫大的幸福了。他做梦也没想到,患精神病的妻子张芳(化名)居然能康复,一家人又能开开心心地生活了。
10来年前,张芳刚结婚,丈夫老梁突然得病卧床不起,新婚的媳妇自然担当起家庭的重任,一边要操持家务,下地干农活,一边又要打零工赚钱,养家口。张芳心急如焚,??觉得时间不够用。两年过去了,在张芳的照顾下,丈夫恢复健康了。然而就在这时,老梁发现妻子喜欢喃喃自语,爱发脾气。有一天竟拿起菜刀,到处乱砍家里的东西。莫非张芳“疯”了,老梁立即把她送到黄岩一家精神病医院。一诊断,果然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张芳每天必须服药,一旦没有及时服药,就会病情发作。“她发病时,我连她住的房间都不敢进,但是又生怕她伤着自己;平时在外面做工,心里也老想着家里,就怕她犯病。”老梁说这话时,似乎还心有余悸。他告诉笔者,直到2003年,路桥区在桐屿街道开展精神卫生试点工作时,发现了他们一家,他们备受折磨的日子开始有了转机。当时,张芳正发病,路桥区残联和精防办的工作人员立即把她送往天台精神病医院治疗。与张芳结对的郑医生几乎每天都会打电话到医院,询问张芳的病情,有时还会专程跑到医院去看望张芳。2004年6月张芳病情稳定出院回家,郑医生坚持定期上门为她送药,指导她服药。有时,郑医生还会主动上门和张芳聊天,说家长里短,说生活心境,渐渐地,张芳把医生当成了知心朋友。每遇上有心事,张芳就主动打电话给郑医生。有了好心情,张芳的病自然恢复比较快。不到一年,张芳生活开始能自理了,洗衣、做饭、干家务,而且在家里做起了鞋垫加工,每天能赚上10多元钱贴补家用。老梁也可以放心地到外面做工赚钱了,夫妻俩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道。
今年5月,区残联按照个性化配送的原则,为张芳家送上一辆高速缝纫机,她家那辆“老掉牙”的缝纫机终于给换掉了。拿到缝纫机那晚,张芳很是高兴,似乎对生活有了更大的信心。老梁说,她几乎一宿没睡,都在踩着新缝纫机加工鞋垫。如今,张芳的女儿也已经4岁了,一家人生活得非常幸福。
康复故事二:
王健(化名),31岁,也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19岁那年,父母认为儿子一定要学门手艺才是生活立足之本。于是就把王健送去当油漆工。在外学油漆工不久,王健回家告诉父母,他晚上睡觉的时候总觉得有人在喊他,而且每到这时心里就慌得厉害。当时,父母并没有十分在意。突然有一天,王健哭着从外面跑回家,大喊着“警察要来抓我啦”,并示意父母给他找地方躲起来。这时,父母才发现问题严重了,王健不但思想有些虚幻,而且双手不停地发抖,脚也不能下蹲了。于是,父母赶紧把他带到医院检查,王健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在医院住了些日子后,在药物的控制下,王健的病情稍有些缓转。回家后,王健总是拿家中的钱去买东西给别人吃或是跟人聊些莫名其妙的话。家中的独子得精神病,自然不是件“光彩”的事。父母在四处求医的同时,把王健藏在家里,以免给自己丢“面子”。没想到,如此一来,王健成天除了睡觉,就是面对四壁,没人说话,也没事可做,开始时像“闷葫芦”,谁也不愿搭理,渐渐地脾气变得暴躁,只要父母说话稍不中听,他就恶言相向。有时,还在深更半夜起床离开家,到外面走走、逛逛,父母好说歹说才把他拽回家。有了第一次出走后,父母晚上几乎都不敢熟睡,生怕他半夜离家。此时,王健的父母深感无奈与无助。
“你可以去找区精防办的人,他们也许能帮助你。”有一次,有个朋友上他家做客时得知他的难处时告诉他。一向不公开儿子得精神病的父母,终于鼓足了勇气,找到了路桥区精防办。
路桥区精防办的工作人员获悉情况后,立即上门了解王健的病情。随后又指派了一名精防医生跟王健结对。工作人员发现了王健父母的狭隘思想,专门给他父母讲道理,分析他们的错误做法,并指导父母如何照顾王健。
在与王健结对后,小邵医生更是花足了心思,三天两头往王健家跑,送药、指导服药,与患者聊天,并把每次的观察详细地记录下来,为王健专门定制了一套康复方案。
由于精防医生的精心指导和一家人的照顾,几个月下来,王健的胡言乱语少了,起居生活也有了规律。期间,王健可爱的女儿也渐渐长大了,会张口叫“爸爸”的女儿,给了王健更大的力量。这不,平日里,王健常常和家人抢着去幼儿园接送女儿。现在,王健的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