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世纪初汉字拉丁化运动.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回望20世纪初汉字拉丁化运动

回望20世纪初汉字拉丁化运动    【摘要】本文对20世纪“汉字拉丁化运动”进行了历史探源,并做出分析评价。   【关键词】汉字 拉丁化 文化 传统      汉字百年坎坷自“拉丁化运动”开始。   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侵华。中国人没有想到,乾隆时中国还是“天国盛朝”,仅历百年已入危   局。更没有想到,一次次丧权辱国的赔款让中国人沦为下等民族,生活举步维艰。中国人彻底失去尊严。自斯时起中国人停止了反抗,外交、军事、政治、文化全面缴械投降,被逼拜洋人为师,导致文化上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空前浩劫,汉字成为重点讨伐对象。一时间,废除汉字,“汉字拉丁化”的呼声不绝于耳。   谭嗣同号召“尽改象形文字为谐声”,1蔡元培认为“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2陈独秀也说:“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魔窟,废之诚不足惜”(转引自《诗探索》,1996年第2期),鲁迅认为,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3而汉字拉丁化的急先锋钱玄同更是信誓旦旦:“汉字革命,改用拼音,是绝对可能的事”(转引自《汉字的故事》,中国图书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而这一切结论似乎是汉字已经过时,必须以拼音文字取而代之。于是,汉字从神性、王性的高峰坠入以汉字为罪恶、为落后的文化心态中。汉字改革在半殖民地或后殖民地语域中沉重地开始了。4   尽管反对“汉字拉丁化”的力量中有梅光迪、辜鸿铭、吴宓、林纾等重量级人物,阵势不可谓不强,然而还是敌不过胡适、陈独秀、刘半农。未几交锋,学衡派便速败。就文化而言,“破坏”与保守争锋,总是前者占便宜,因为破坏者总会以“将来我们可以建设更好的”为诱饵。汉字革命也不例外,结果自然是西风袭来百花残。   消灭汉字的呼声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文学家鲁迅在死前甚至唱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最高音。治汉字高手都诅咒汉字死,汉字如幕上燕巢,岌岌可危。5   汉字瑕疵固多,然而功不容否,罪不至诛,且在一定程度上功大于罪。正如施拉姆在《人类传播史》中所说:“中国的文字更是无价之宝,它使得这个历史悠久、社会多元的大国维持惊人的稳定状态;因为在中国,虽然方言种类众多,彼此难以互相沟通,但‘书同文’使各地识字的中国人凝聚在同一文化之下。”6何况汉字别具匠心,通过既有抽象意义又有具体意义的符号,组合出东方特有之美,而汉字之造美功能正是西方文字所欠缺的。更为根本的是,汉字伴随着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发展进程,乃中华文明之精髓。倏然根除汉字,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将文化不存,民族无靠,人心失系,文明之河断流。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在上世纪初,废除汉字,全部实现拼音化、拉丁化了,中国所有的古籍将在五十年内不会有人读懂,文献成为天书,只有从事语言和文献研究的专家才能识别。汗牛充栋的经史子集,只需一代两代人就会无人认识而失传,几千年文化只在文字断代中就成为无根的文化。这种因文字的废弃而遭致的文化断层真可谓是怵目惊心的文化损毁了。7比如,我们读《左传》《论语》或读经史子集的任一卷,当代人都很难懂。如读《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样的话,如果用拼音书写可能没有人能懂。这不是一个用拼音文字代替方块汉字的决议问题,而是紧密联系着中国文化的寿命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夏衍认识得很清,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就反对“汉字拉丁化”和 “废止汉字”:   我的想法很简单,第一,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有四千年文字记录的文明古国,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类书、传奇、小说,古籍浩如烟海,废止了汉字以后,试问如何对待这笔精神遗产?能把他们都译成拉丁拼音么?即使译了出来,在乡音未改的情况下,有多少人能看懂?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是主张废止汉字的急进派,似乎很少加以考虑。大家都说汉字太多,难懂难学,我也不敢苟同,一部康熙字典,大概有五万多字但是一般人只要认识七八百字到一千多字,一般地说就可以记账、写信、看报了。学英文如何呢?据说最少得学五万字,因为除每年每月增加的新字、俚语外,基本就有十六万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汉字只要识得一个羊字,有关羊的一切就都可以看懂了;英文呢,单讲与羊有关的字,就有母羊、公羊、山羊、羊毛、羊肉等五六个完全不同的字;这能说汉字难学难懂吗?……解放后已经三十多年,我们已经依旧在用汉字,中国不是没有灭亡吗?(夏衍《懒寻旧梦录》,三联书店1985年版)   但问题的症结在于,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汉字革命派根本就视传统文化如草芥、毒瘤,恨不能除之而后快,谈何保存,遑论继承。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整个民族陷入深深的低落情绪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