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家品牌崛起之路
国家品牌崛起之路
任何物质形态的东西,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如果不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话,就很难再发展起来。人的生活如此,国家的发展也如此。在商业社会的产品领域,物质与精神对接的东西就是品牌。
2005年,美国《商业周刊》连续5年发布所谓的“全球品牌100强”榜单,其中美国52个,德国9个,法国7个,日本6个,韩国2个,中国0个。
“软消灭”步入关键时刻
在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之后,中国众多知名品牌的消亡几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原先那些在封闭的国民经济体系下形成的所谓品牌,在市场全球化的体系下,价值必须进行重新评估,评估的结果可能是毫无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先前锁在国门之内的品牌要面对跨国公司的“软消灭”。
作为商业竞争的手段,跨国公司对待中国本土品牌的手段通常有两种:对于与自有品牌定位重合的产品,通过收购或者租赁的方式将之雪藏;对于有利用价值的品牌,收购或者租赁之后,重新塑造,为自己所用。这两种方式,通常被称为“软消灭”。
上海交通大学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余明阳等人针对“保有品牌”作过一个调查。所谓保有品牌,是指那种在竞争中失败,通过合资又重新生还的本土品牌。调查发现,在合资企业中,70%以上的中国品牌都被“软消灭”了,只有30%的品牌被用来做市场。
1994年是中国引进外资的高潮期,联合利华在这个时候提出与上海牙膏厂合资建厂。在合资公司的3000万美元资本中,联合利华以1800万美元现金入股,取得控股权;上海牙膏厂以土地厂房和设备作价1200万美元入股,占40%的股份。联合利华的品牌是“洁诺”,上海牙膏厂是“中华”和“美加净”。
为给自有品牌“洁诺”让路,联合利华把美加净的价格从4.5元压到了3元一支,使原来处于中高档的“美加净”销售额大幅下跌,从1994年的年销量 6000万支降至2000年的2000万支。7年之后的2001年,上海牙膏厂不得不以原价3倍的价格将美加净品牌使用权赎回。
“美加净”和“中华牙膏”的命运是中国众多知名品牌的结局。这种模式在家电、汽车、洗涤、啤酒、水、饮料等行业广泛地存在着。
著名冰箱制冷企业――扬子集团的“扬子”商标在合资中被德国西门子家用电器公司以9600万人民币买断50年使用权。美国“宝洁”、英国“利华”、日本“花王”、德国“汉高”四大公司分别与我国最大的北京“熊猫”、四川“双猫”、广州菊花等合资生产“飘柔”、“海飞丝”、“潘婷”、“力士”、“奥妙”等产品,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市场。
唯仅如此,在我国最大的14家合资医药企业中,有13家是外方控股的,著名的西安杨森,外方控股52% ,天津史克,外方控股55% ,原来的国产牌子都被卖或者转让了。
有着类似命运的还包括芳草洗衣粉、哈啤、南孚、乐凯、娃哈哈、乐华、香雪海、熊猫等等。
品牌生存,有和平的境界吗?
著名的《竞合》一书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问题: 商业究竟是战争还是和平?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周长辉的回答是,既是战争,又是和平;既不是战争,也不是和平。颇有一些玄学的味道。
“我们不必刻意追求中国自主的汽车品牌。”前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的话引发了一场大的争论。这场争论在充满误解的空气中愈演愈烈,充满情绪的人们完全忽略了“入世”谈判专家抛出这个观点时候的背景。
他的实际意思是,“在全球化的时代,汽车产业注定是一个全球性的产业………不一定要独资搞出一个中国自己的品牌才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胜利。”
另外一层意思是,在当前阶段,中国汽车业尚没有足够的实力去谋求自主。
2005年11月21日,中国汽车报社“民族汽车品牌生存环境研究课题组”出台了一个《民族汽车品牌生存环境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了目前我国民族汽车品牌面临的十大威胁:日益严格的标准、法规,且有被跨国公司操纵利用的趋势;跨国汽车公司利用合资品牌网络直接低价倾销国外品牌;合资品牌正在加快进入中低端细分市场,与民族品牌在同一细分市场竞争;跨国公司和零部件公司在关键零部件领域的技术壁垒、技术封锁;跨国公司在国外市场通过正当和不正当措施,抑制民族品牌向海外出口;持续的价格战,降低了企业利润率,削弱了民族品牌未来竞争力;外来文化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不负责任媒体对民族品牌的错误报道和错误引导;一些企业自身放弃自主开发、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等。
大量本土品牌被打垮或者“软消灭”,是中国企业必须经历的一个阵痛过程。这也是落后国家振兴难以绕开的道路。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胸怀对待这个过程。
中国本土品牌为外资所用并成为跨国公司实现本土化的工具,中国企业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在这个阶段,是能够为国人所理解和接受的。因为这是我们“以市场换技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