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郑和下西洋终止之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郑和下西洋终止之因

论郑和下西洋终止之因 三峡大学 杨泽轩 摘要:郑和下西洋寿终正寝的原因众所纷纭,莫衷一是,传统的说法有待补充与完善。本文作者对这个问题在史籍中的相关记录进行了梳理和思考,表明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郑和 下西洋 终止之因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次壮举。郑和远航拥有着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文明使命感,即致力于提升远近诸国的文明化程度。同时在物质或器物文明层面,郑和船队运往海外诸国大量的中国精美产品,刺激了各国不断提升的物质文明的社会需求。加强了明朝与各国的联系,为中华文明的宣扬做出了极大地贡献,强调了各国和平、友好交流的时代主题。但这个活动却未能发扬光大,而在七次后就寿终正寝了。诸多原因共同作用扼住了下西洋交流的咽喉,导致了郑和下西洋的终止。 传统的说法存在不足 传统的说法是“郑和下西洋是统治者盲目宣扬国威的活动,庞大船队和赏赐他国的物资消耗致使国库空虚,使得明朝无力继续下西洋的活动”[1]。初略的翻阅历史文献可以发现这其中的问题。明成祖朱棣是夺嫡得位,在他为帝的时期除去郑和下西洋还发生了什么大事?永乐年间,明帝国内部迁都北京,营建紫禁城;外部派兵南征交趾,北上驱逐蒙古。这些都是花钱的大事,可是依然出现了“永乐盛世”,百姓充实,府藏衍溢。这些可以反映出当时明朝的国库绝对有钱。 再来看看郑和下西洋是否真的会使国库空虚。明朝成立时就宣布海禁,不许私自与他国通商。但这不代表明朝不需要他国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的贸易就以朝贡的方式进行。由于地域交通的限制导致货物交流困难,部分货物价格昂贵,供不应求。以胡椒为例,明朝需要胡椒,但本国不出产,只能由海外诸国进贡,其价格与黄金相当,是原产地的二十倍。永乐五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来,每斤胡椒在大明的市价就降为十倍。至宣德九年,郑和最后一次从西洋回来,胡椒价格跌至每斤100贯钱。[2]明朝以丝绸、瓷器、茶叶为赏赐物,换来胡椒原产地的优质胡椒,回国后以市场价卖出。整个大明帝国一年所需胡椒何止万斤。这其中的差价令人咋舌。而当时中西交流的货物多达万种,国库为之节省的钱财不可胜数,扣除明朝赏赐诸国和下西洋的耗费,还大有赚头……显然传统的说法还有待补充和完善。 时间 原产地 胡椒(斤) 银(两) 资料来源郑和下西洋时期 苏门答剌 1 0.01 《瀛涯胜览 苏门答剌国》 郑和下西洋时期 柯枝 1 0.0125 《西洋番国志 柯枝国》  二、郑和下西洋的终止之因 第一个原因,是朝中党争,朝官党和宦官党之争。明朝重用宦官,宦官执掌东厂、锦衣卫、司礼监等多个实权机构,在出兵征伐时宦官任监军。并且内宦主掌海运,有兵有钱,权力极大。文臣忌惮内宦得势会坏了朝纲。他们认为天朝上国可以自给自足,不与他国通商无足轻重,异域小国更不可能有能力毁了大明江山,而内宦掌权却可能让天下大乱,因此竭力反对宦官主导的海运。 第二个原因,是帝王制衡。这个原因与第一个原因相对。自古帝王最担心的事将领拥兵自重,历史上就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预防将领拥兵自重是帝王首先要思考的。欲开海商,必有强大水师方可,宠大的水师俨然海上一国,尾大不掉怎么办?所以以永乐大帝的胆略魄力,也坚持以太监统领舰队,太监无后代,就没有裂土之心,且很难在士卒间建立绝对的权威,用他们帝王才能放心,可是文臣偏偏不放心他们。 第三个原因,是儒生柄国。在唐朝和宋朝因科举制使得儒家思想深入仕子之心。儒家讲究“父母在不远游”、“唯小人重利”,“商贾末道也,于国计民生无甚大用”。又以为“天朝在大地之中,外国蛮夷皆不足取,不肯通商非不能也,是不愿也”。而郑和下西洋对江南的丝绸、瓷器、茶叶、木材的商业化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这与儒生们“重农轻商”的思想相矛盾,使他们产生了“重商抑农会威胁国祚”的危论。 第四个原因,是沿海官宦世家的利益与帝国利益的矛盾。海外贸易,利益之大令人垂涎,民间多少都在偷偷走私牟利,郑和下西洋虽广泛通商,但利益集于朝廷。相当于朝廷垄断了海外贸易。沿海大小城市的士族官宦无论如何是没有能力和大明朝廷的庞大舰队竞争的。他们依托在朝中为官的种种关系找出种种理由,以为民请命的姿态拉拢蒙蔽更多的朝臣进谏阻止。“沿海官宦士族土地本就贫瘠,全靠经商海运起家。自从海禁,事实上是禁而不止之后,连税也不用交了,获利更丰厚。明初的倭寇大多进行走私贸易,做他国与明朝走私商人的中转站,很少像明后期那样烧杀抢掠,所以倭寇闹得凶了,沿海官宦士族比谁都激动,吵着要平倭抗倭,真要有人想靖清海疆,扫除所有的走私势力,他们又会睁只眼闭只眼,在朝中拖后腿,海禁反而成了他们为家族牟利的手段”。[3] 第五个原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