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言弊病与传媒素养缺失.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语言弊病与传媒素养缺失

新闻语言的弊病与传媒素养的缺失    【关键词】新闻语言 传媒素养 症结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的社会影响力甚为巨大。而就新闻本身而言,新闻语言因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而成为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因此,高度重视新闻报道中的语言问题,用准确、客观、公正及规范化的新闻语言以胜任媒体“社会的良心”这一角色,适时、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应该成为媒体一以贯之的努力方向。但现实中的一些新闻语言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原则,也降低了媒体自身的文化品位和职业形象,更给社会和受众造成不良的后果和影响。   2009年11月2日,央视报道:昆明一男子因索讨工资不成便挟持人质。在与警方对峙8小时后,经警方做工作,男子释放了人质。央视在报道该消息时,多次称该男子为“歹徒”。从播报的“挟持”事实看,该男子无疑已经涉嫌犯罪;但涉嫌犯罪未必就可被称为“歹徒”。据《汉典》解释,歹徒:坏人,恶棍。歹徒、坏人和恶棍都不是《刑法》中的词语。称一个为索讨自己工资而行为涉嫌犯罪的男子为“歹徒”,无疑违背了新闻的客观、公正原则,也显示了媒体自身法律常识的不足,既可能引起当事人及新闻受众的异议,也不利于引导新闻受众向更文明的方向思考。人们不禁要问:是谁、为什么要拖欠男子的工资?该男子是不是打工的农民?如果是,那么他采用极端的方式以期讨取自己背井离乡所该得的血汗钱,就应该值得同情,而断不可以“歹徒”呼之。但由于媒体在传播新闻信息过程中形成的权威地位而拥有话语权,受众就只有接受的份。      新闻语言的一大弊病是语言的歧视色彩      一是对弱势群体的歧视。所谓弱势群体,是指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地位等被边缘化的群体。如对残疾人的歧视,通常是将对方的生理缺陷毫无隐晦地暴露在受众面前;对农民工的歧视则带有偏见性地将他们作为贬斥对象,甚至对其污名化、贴标签。北京某报在对小偷在公交车上作案的目击新闻中,如此提醒读者:“要提防外地人模样的人”,似乎外地人与小偷有必然的联系。还有诸如《市长敢吃农??饭》《嫁给农村人的烦恼――我就像掉进了万丈深渊》之类的报道。某市一位环卫局清管站的负责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新闻单位在对其宣传时,题目竟然是“粪头的情怀――记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某某”,把环卫工人称作“粪头”。还有把进城务工农民称为“闲杂人员”、“盲流”、“乡下人”,用“扁担”、“棒棒”称呼搬运工等等,这些用语都带有明显的身份歧视和职业歧视色彩。   二是对女性报道对象使用“歧视性语言”。主要表现为刻意强调女性的外在特征。一篇以17267的点击数高居网络新闻TOP100排行榜前列的新闻《藤原纪香“奶”谁能比》,其新闻事实却是日本某文胸公司对演艺界胸部线条最美的女明星做的一份调查,女星藤原纪香名列第一。该篇新闻用语粗俗,对女性极度不尊重。一些女用商品的广告语常常采用隐喻的方式进行色情化宣传,如“没什么大不了的”、“挺不起胸,怎能抬得起头”(某丰乳品广告);又如某品牌天然皂粉广告对白:“你泡了吗?”“泡了。”“你漂了吗?”“漂了。”借以暗示女性是性吸引者和性对象。   但即使是在对女性进行多元化评价的情况下,媒体报道仍然往往把女性作为视觉感官满足对象,把观赏价值作为女性最重要的社会价值予以展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图片新闻标题是:全国政协第一场新闻发布会靓丽的女译员。这个标题强调的不是这个女子的才智和社会特征,而是她作为女性一员的身体形象和生物特征(被观赏性)。在对女性容貌举止衣饰赞叹的背后,隐藏的是男权中心思想。      新闻语言的另一大弊病是语言的冷漠特性      江苏一媒体报道某行人被农用车撞倒,又被该车从头部轧过的消息时,用了《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标题。把生命的惨逝与博彩活动中“中头彩”的狂喜叠在一起冲击受众。同是这家媒体,在报道另一起相似车祸时,用的标题是:“公交车轮从头越”。生命都没有了,还有开始吗?如此“引用”诗句,是显示了冷血的幽默感还是表达对生命的蔑视?吉林某报报道一跳楼自杀者,标题为《昨夜上演高空飞人》。该省某大报又刊图片报道,针对长春街头的流浪汉,嘲笑道:《睡在街上羞不羞》。广州夏天太热,三十余人因酷暑死亡,报道标题竟有“广州‘酷’毙三十余人”。这个标题的丑陋不仅在于漠视生命及调侃苦难,还在于语法上用错了词语,因为“酷”并不是“热”或“暑”的意思,它对后二者只起修饰作用。   2004年6月,阿富汗发生中国工人遇袭事件,11人遇难,4人受伤,上海东方电视台在节目中发布滚动新闻,搞有奖竞猜;同年9月6日,央视4套在播报俄罗斯人质危机时,屏幕下也滚动播出有奖竞猜题目……   上述事件中的当事人、受害者及他们的家属尚处于极度的悲痛之中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