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沈佐华夫妇二十七载无悔守望
沈佐华夫妇二十七载的无悔守望
这所“夫妻学校”坐落在大山里。沈佐华夫妇作为仅有的两名老师,已经在这里守望了27个年头。27年来,夫妻俩几次放弃调到山下小学任教的机会,他们教出的300多名学生全部升入了中学,还有50多名考上了大中专院校。27年间,他们执着地守着大山,把最好的人生时光留给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孩子们。
这所学校没有电话,它离最近的小学也有13公里山路;这所学校没有电铃,上课下课全凭老师敲打铁钟:这所学校只有学前班至三年级共28名学生。这里只有两名教师,男的叫沈佐华,女的叫王尚兰,这就是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青杠树小学,一所远近闻名的“夫妻学校”。
有国旗的地方就是学校
2007年3月27日,记者驱车行驶了几十里山路,艰难地寻找这所“夫妻学校”所在的村落。沿途中,有村民告诉记者,有国旗的地方就是学校了。
这所“夫妻学校”坐落在大山上,沈佐华和王尚兰在这个不通汽车,只有130多户人家690多人分散在九山十八岭村落,在这个没有有线电视、没有老师愿意来的黄平县最偏僻的山村小学里,沈佐华夫妇作为仅有的2名老师,已经在这里守望了27个年头。
这里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如期的开放27次。27年来,夫妻俩几次放弃调到山下小学任教的机会,他们教出的300多名学生全部升入了中学,还有50多名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沈佐华对记者说:“青杠树小学这些年来没有一个学生失学,入学率始终保持100%,学校学生最多的时候有100多名,但这几年,村民陆续往山下迁移,学生正慢慢减少。”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走进三年级教室,5个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听沈佐华讲课。10岁的女孩冉忠碧读得非常认真,稚嫩而明亮的童声在空旷的山谷中回响。教室里有3张桌椅,破旧得已经看不出样子。教室的光线很昏暗。黑板上的板书字写得很大,沈佐华说字小了学生根本看不见。
现在由于学校共有一个学前班,一至三年级3个班。与其说是小学。不如说它只是一个教学点,学前班有11名学生,一年级6名,二年级7名,三年级5名,目前全校总人数只有29名学生。由于只有3个教室。学前班只好和一年级共用一个教室。夫妻二人明确分,工:沈佐华负责教二年级和三年级,妻子王尚兰负责教学前班和一、二年级。丈夫沈佐华当过兵,有股出了名的认真劲儿,全校虽然仅有29名学生,但教、学安排却一丝不苟,数学、语文、体育、音乐、思想品德、自习课,一样不少。
学生再少,也要教好
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一栋木板房。
房子还是上世纪60年代末建校时修建的,3间不足20平方米的教室,四面透风,摇摇欲坠,教学设施相当简陋。课桌是30多年前学校建立时就做的。操场没有篮球架,孩子们上体育课只能跳绳、跳皮筋、踢毽子、跑步。学校没有多余住的地方,夫妻俩每天必须来回步行10公里到学校上课,他们居住的那个寨子叫老木冲,只有几户人家。
“老师给我们讲课文,讲故事,可有意思啦!”
“老师对我们很好,时常孤立我们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了,就能像电视里一样的到大城市去。”二年级的7名孩子七嘴八舌地争着对记者说。由于交通极为不便,孩子们几乎没有走出过这片大山。
记者询问孩子们有什么理想,三年级的冉忠碧说:“我想去看大海。”
二年级的孟择?则说:“我要上北京的大学!”
没错,上大学!27年来,已经有50多个孩子在沈佐华、王尚兰的培养下走到了山的那边,他们在用知识改变着这些农村孩子的命运。
夫妻俩的学生、现任黄平县电信局职工的杨警予说:“小学的生活留给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沈佐华、王尚兰两位老师对同学们要求特别严,当时虽然班里有20多个学生,可是课程安排得满满的,连美术、音乐这样的课都有,老师都很认真地批改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老师必定不厌其烦地讲解,直到他们都会了为止。”杨警予告诉记者。“我们小学的基础打得特别牢,现在都挺受益的。”
偏僻落后,没人愿来
村支书李远忠告诉记者,在1980年之前。这所学校有两个民办老师,靠拿工分代替工资,包产到户以后,这两名老师就不干了。孩子们读书就得走十几里的山路,穿过一条河流,到最近的红梅小学去。每天天不亮就出发,遇到下雨,小河涨水,就要趟水过河。经常有孩子走不稳而跌在水里。弄得浑身湿透,年纪小一点的孩子,经常无法准时上学。
当地教育部门考虑到这里的偏僻。曾动员多名老师来这里任教,但没人愿意来。理由很简单:这里既偏僻又不通车。当时还没有电、公路和自来水,不仅平常生活起来困难重重,联想到镇里去一次也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等车地点。
“青杠树,青杠树,进不来,留不住。”这句俗语是当地村民对这里的形容。1980年,恰逢王尚兰从旧州中学高中毕业,村支书便动员她到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