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央苏区妇女地位变化及其原因.docVIP

浅析中央苏区妇女地位变化及其原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中央苏区妇女地位变化及其原因

浅析中央苏区妇女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摘 要] 中央苏区时期妇女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上从奴隶变为主人,经济上从依附到独立,文化上从文盲变文化人,婚姻上从由父母包办到自己作主。中央苏区妇女地位的变化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妇女问题的高度重视及正确领导,得益于苏区各项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保障以及苏区妇女自身的觉醒。   [关键词] 中央苏区 妇女地位 变化 原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成为当时中国最民主、最进步的地区,是“一个自由光明的新天地”。[1]在这个新天地里,劳动妇女“再不做奴隶,也不是货物,更不是玩意儿,她们已经是独立自由的人了”。[2]她们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次真正获得了解放。      一、中央苏区妇女地位的变化      1、政治上彻底翻身,从奴隶变为苏维埃共和国的主人。   革命前的苏区,妇女没有自由,更没有权利,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她们的“劳苦实在比男子要厉害,她们工作繁重,这件未歇,那件又到。她们是男子经济(封建经济以至资本主义经济)的劳动工具。男子虽已脱离了农奴地位,女子却依然是男子的农奴,她们没有政治地位,没有人身自由,她们的痛苦比一切人大。”[3]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妇女从奴隶变成了主人。她们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公民,和男子一样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妇女参加市乡苏维埃工作的很多,每每占了全体代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个别的地方,如上杭上才溪乡妇女代表四十三人,占了百分之六十,下才溪乡五十九人,占了百分之六十六。”[4]不少女同志,如康克清、李坚贞、钟月林等还担任了省一级苏维埃政权的重要职务。政治地位的变化使得她们再也不愿死守在家里,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态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如组织选举委员会,登记选民,准备候选名单和提条;组织宣传队到各村庄向群众谈话演讲;加入工会、贫农团、雇农工会、革命互济会、反帝拥苏同盟、少年先锋队、赤卫队、青年团、共产党等。她们“热烈鼓动他自己的老公父子兄弟加入红军,有些是把全乡全村全家精壮勇敢的男子都一齐鼓动上前线???瑞金的‘八兄弟’、太雷的‘五父子’、会昌的‘四房之独子’以及送郎送子当红军的光荣例子,已经不止一处两处,而是发展成为广大的群众潮流了。”[5]甚至许多妇女也要求加入红军,仅兴国县“赤卫军已编好的10255人中妇女占了5751名,少先队共5439人,而劳动妇女占了4447人。”[6]“兴国长岗乡的赤卫队,妇女一百二十人,编成一连,占全队的百分之七十五,班长排长连长和政治指导员都是妇女。少年先锋队中女子占了百分之八十。”[7]作战中,苏区妇女的表现也非常勇敢,如“在七次攻吉四次攻赣时有多数妇女出发斗争前线与敌人作战,尤其有少数妇女加入冲锋铁丝网与敌肉搏”。[8]   2、经济上获得解放,从依附到独立。   以前,苏区的妇女不具有与男子平等的经济权利,经济上也不能独立,经济地位相当低下。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劳动人民不分男女都享有分配土地的权利,且“妇女亦与男子一样,有独立支配自己所分配得来的土地的自由。”[9]由此,广大妇女一改从前经济上依附于男子的状态,毅然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春耕时,她们组织耕田队、开荒队、宣传队;秋收时,她们组织割禾队、突击队,举行革命竞赛。犁田、耙田、下料、换种、开垦荒地、修池塘、筑河坝、割禾打稻样样精通。“永远是那样紧张,没有丝毫的疲倦。上杭才溪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妇女参加生产,占了全体劳动者的半数以上,而她们做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作。兴国的妇女本来会犁田耙田的只有几个,自从参加生产以后,她们竞争着学习,……每区能犁田耙田的有二十多人,个别的区竟有八十多人了。去年红五月里,江西全省,除了瑞金、会、浔、安四县,共消灭荒田十万石”。1933年,“闽浙赣省平均每亩田收谷四担,比前年增加了一担,木花油每人比以前多收一担,油菜比革命前增加一倍,棉花足以自给,不用到白区去买;开荒三万多亩,增加几十万担米谷;修成水路六百零二条,石坝二百三十支,山塘七百五十口。整个苏区的秋收,平均增加了一成半。”[10]她们经常在田野里唱着解放的山歌:“如今世界唔比先,劳动妇女学犁田,英勇哥哥前方去,后方生产涯担承”。[11]   3、文化上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文化水平显著提高。   历史上,广大劳动妇女世世代代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她们第一次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成了新的文化人。1932年6月20日,临时中央政府下令,各级的文化部都应设立妇女半日学校,组织妇女识字班,办家庭临时训练班、田间流动识字班,以此提高妇女的政治文化水平。1934年,闽浙赣省委妇女部更明确要求,每个妇女都要加入识字班,加入工农补习夜校。于是,越来越多的妇女入校学习。当时兴国夜校有学生15740人,男子4988人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