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典抒情诗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漫谈古典抒情诗分析

漫谈古典抒情诗的分析   摘要:诗,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诗歌的基本因素是抒情,而不以情节取胜。诗的分析,不能像小说那样,可以从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入手,来把握作品的主题;也不能像戏剧文学那样,可以从解剖剧本的主要矛盾中,找到作品的思想。应重点放在对诗中情感的再体验上,看诗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然后从中领悟它的意蕴。   关键词:诗;文学;诗词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09-01      那么,从何处入手去把握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呢?这当然要看具体作品而定,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程式,但大体上的入门途径还是可以找到的。这里,以中学课本所选入的几首古典诗为例,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入手   诗,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与别的文学样式也有共通的一面,都必须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只是形象的构成方式有其特殊性罢了。我国优秀的传统诗词的一个显明特点是有意境。在抒情诗的海洋中,绝大部分都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因而,我们在分析时,可以从作品所展示的具体生活画面――景――入手,去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如苏轼的《惠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通过短短的四句诗,就把惠崇的画形神毕肖地传达出来了。我们即使没有看到原画,但读了这首诗,完全可以想见画面的图景。然而,作者是否仅仅客观地再现画图的景色呢?表面看,似乎是这样,因为这四句诗全是写景,没有一句是抒情的。但是,在优秀的诗作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是巧妙地融化于景的描写中的。像这首诗,句句写景,同时也句句抒情。作者以清新的笔触,鲜明的色彩,把画面写得那样富有生机,那样意趣盎然,不正表达了作者对《春江晚景》图的赞美之情吗;诗人在赞美画景的同时不也流露出自己对大自然景色宜人的风光的激赏吗!尤其“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既说明作者对生活观察之细,也说明作者对生活感触之深,其哲理意味很浓。在这些地方,我们要揣摩诗歌中所蕴蓄着的深远的东西,不能仅仅停留于景的赏鉴上。 ??? 诗贵含蓄。所写的景物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如姜夔的《扬州慢》。作者通过对“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官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心。”等萧条悲凉的景物描写,来表达作者“感慨今昔”,世事变迁,繁华难再现的悲愤之情,从而对腐败的政治进行抨击。但也有比较特殊的情形,那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乐景中写忧,在忧景中写乐。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初看每一句都是乐景。“歧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王公贵戚之家。而就在这富丽堂皇之所,见到当时中国第一流的音乐家,并听到他的优美绝伦的歌声,心情该是多么的欢快!如今,又恰恰在这风景姣好的“落花时节”遇到昔日的朋友,其欢喜之情,昭然若见。然而,作者在这里实际上是以喜衬忧,以乐言悲。因为,昔日与李龟年是“寻常见”,对他的歌是“几度闻”,而今因身经变乱,回首承平之时,很自然地会产生无限的感慨和深深地隐痛。那“落花时节”的相见,过去是“寻常见”,而今只是巧相逢。虽表面是喜,实为忧伤,相见固为乐,离乱更是悲。我们只有作这样的理解,才能较好的把握作品的意蕴。   二、从诗中所勾勒的人物形象入手   诗的抒情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写景抒情,有抚物咏志,也有写人寄意的。不过,抒情诗的写人,一般并不着意于人物性格的刻画,而是注重于对人物的剪影,取其神而不求其貌。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作者一连写了五个人物,但每个人物的容貌服饰,心理活动,性格特点等却不同。作品仅仅摄取各个人物的一两个动作,然后把它们巧妙地组织起来,构成一幅农村生活的天然画图。作者对所写的人物虽未表明爱憎,而实际上他的感情已经跳跃在这一组活动的镜头里面了。老公公,老婆婆喝醉了酒,讲着柔媚的吴语,谈笑取乐,大儿在溪东锄豆,中儿编织着鸡笼,小儿呢,则悠闲自在地躺在溪头,剥着莲蓬作耍,一副“无赖”相。一家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融洽和富有生意。作者选取这些,又以轻快地笔调给予表现,正流露出他对农家生活的赞美和羡慕。而在羡慕的后面,恐怕还隐伏着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抒情诗词的写人,有时不仅写人物的外部情态,也写人物的内心活动,而且往往与景物的描写交织在一起。如柳永的《闹霖铃》,词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的是一对男女分别时泪眼倾注,难舍难分的情态。往下“此去经年”后,写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一面在说自己,一面又想着对方也应如此,情思绵绵,难排难解。而就在人物的对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