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一座壮美城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牡丹江一座壮美城市

牡丹江一座壮美的城市   在中国东北有一条河流,它流经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汇入松花江、黑龙江后注入大海,先人为她起了个十分美丽的名字――牡丹江。千百年来,人们沿江而居,逐渐形成了一座美丽的城市――牡丹江市。据专家考证,牡丹江是由满语音译而来。在满语中,牡丹江取“弯曲的江”之意。但是,今天的人们更喜欢用汉语牡丹花的含义来祝愿美丽的牡丹江市。      昔日“八女投江”地今日中外贸易前沿      牡丹江市的诞生和一段屈辱的历史分不开。当时,沙俄为了抢掠我国东北丰富的资源,开始在这里修筑中东铁路。1930年中东铁路通车后,在此设立了火车站。因火车站南临牡丹江,便将此站命名为牡丹江站。铁路通车后,这里成为中东铁路滨绥线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而逐渐繁荣起来。“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日本侵略军占领牡丹江,从此,牡丹江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扩大侵略战果,1937年12月1日,在此成立了伪牡丹江市公署,设立牡丹江市。在日本侵略者占领牡丹江期间,牡丹江市人民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牡丹江市江滨公园矗立着一座八女英烈塑像,记载着一段令人难忘的血与火的故事。1938年8月,东北抗日联军各路西征军抵达黑龙江省五常县境内。我军的战略意图很快被日寇识破,他们调集了数十倍于我军的兵力,采取了空中飞机跟踪、扫射、轰炸,地面大队围追堵截等战术,企图将我抗联部队一举消灭。在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我军伤亡惨重。东北抗日联军五军一师只剩下一百多名主力人员,其中妇女团指导员冷云所带领的妇女团仅仅幸存八名同志,因此,突出重围,回师牡丹江下游一带,到抗联五军军部和二路军总部休整,成为五军一师的前进目标。可就在队伍走到牡丹江和其支流乌斯浑河交汇处准备渡河,并与抗联二路军总部会合时,受到日军的围堵。   为了钳制敌人,掩护大部队突围,冷云率领七名女战士,毫不犹豫地主动留下来断后。面对凶狠的日军,八名女战士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日军一次次被声东击西的战术打得晕头转向,不敢盲目进攻。等敌人发现受骗上当时,抗联??部队已在八位女战士的智斗中冲出了敌人的包围,顺利实现了战略突围。而此时,八位女战士已经打光了所有的子弹,其中,有三位同志身负重伤。最后,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她们相互搀扶着,毫不犹豫地向波涛汹涌的乌斯浑河深处走去……   时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的周保中将军得知此事,在日记中悲愤地写道:“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1982年,在八位女烈士英勇就义的乌斯浑河畔,当地人民政府竖起了八女投江英雄纪念碑,时任黑龙江省省长的陈雷亲笔书写了“八女英魂,光照千秋”的碑文。1988年,在牡丹江市江滨公园中的牡丹江畔矗立起一座长18米,宽6.9米,高8.8米的灰色花岗岩八女英雄群雕,邓颖超同志为八女英雄群雕亲笔题写了“八女投江”四个大字。八女英雄群雕的身后还建筑有占地160平方米的纪念馆,馆内陈列着烈士的生平简介、事迹图片和部分遗物。   今天,当你沿着牡丹江市太平路由北向南漫步走去,远远就能看见秀丽的牡丹扛畔矗立着的这座雄伟壮观的八女投江英雄群雕。走近群雕瞻仰八女英雄的面容,你会看到群雕上的八位女英雄依然是那么年轻,那么美丽,那么雄姿英发。尽管岁月荏苒,时光流逝,然而,八位女英雄的名字和她们的事迹却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成为人民心中永远屹立着的一座丰碑。      古时“流放地”今日奔小康      清代的东北常常给人一种挥之不去的雄浑与苍凉。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牡丹江中游流经过的宁古塔就曾经是一个威震四方的重镇。从前,宁古塔曾经是一个让人生畏的地名。清时,朝廷里传来的一声断喝:“流放宁古塔。”于是,就有一批批不明不白的罪人千里跋涉走进大东北的密林荒野,有的还没有走到流放地,就被疾病、野兽和泥沼所吞噬。   宁古塔此地却无塔。距宁古塔旧城东约五里处有一座山,山名叫宁古塔,又称宁公台。据传说,从前此山曾有六人居住。满语宁古,即是六,塔即是个。故人们俗称此山为宁古塔。清时东北流入张缙彦曾听当地老人讲:“百年前居民不过数家,依山而处。后移此城,故至今仍之。”由此可知,这里开始是因山而名,然后用为地名,之后转为城名。   宁古塔曾是宁古塔将军驻所所在地,清时宁古塔分为旧城和新城。由于宁古塔旧城建筑在海浪河边,多次遭受洪水的侵扰,于是,宁古塔将军在旧城南约30公里处建筑新城。宁古塔新城风光秀美,土地肥沃,水陆交通发达。因牡丹江水从城南汩汩流过,在当时中国军民抗俄斗争中,利用牡丹江水上运输粮草,发兵边关,打击沙俄的侵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所辖的宁安市,就是宁古塔新城城址。   在宁古塔的历史中,有三位宁古塔将军与宁古塔的辉煌相依相伴。他们就是曾先后任职宁古塔都统的沙尔虎达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