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与木凝固美妙音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与木凝固美妙音符

石与木凝固的美妙音符   青岩、镇远、隆里、郎德、堂安、旧州、天龙、西江都有值得去探究的建筑传奇,它们书写着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亘古诗篇。贵州的青山绿水间,那些古老村镇留给旅人的印象也许会一生不灭。   在黔东南天柱县城休整一夜,我们一行继续赶往三门塘。听了之前来过的朋友的建议,选择先乘车到远口镇,再搭渔船溯江而上。   果然没有选错路线。   清晨微凉的空气中,雾霭成了江面上的侣伴。一段路程之后,贵州山区独有的清澈阳光撒满大地,那些雾或浸没于水中,或躲往两岸的苍翠树木里,跟我们挥手作别,散了开去。   弃船登岸,首先看到一个被遗弃的古码头。码头的繁华已不复存在,但从码头通往三门塘的久经磨砺的石阶,还能依稀听到遥远的熙熙攘攘。   三门塘曾是清水江上最大的一个木材口岸。木材巨贾们用木材换回无数优质石材,把这个地方建成了一个永固的石头迷宫。   码头石阶尽头,有一片被古榕树遮蔽的古碑林。   古碑共56块,大部分立于清乾嘉年间,碑身约高两米、宽一米。一些大碑上盖碑帽,周砌石围栏。古碑分为建学馆碑、修路碑、架桥碑、修渡口碑、修庵建庙碑、掘水造井碑等,记录了人们的义举功德。其中一碑文刻有:“清江环下,碧浪排空,昼则舟楫上下,夜则鱼火辉煌。”可见此处当年盛景。   三门塘依山而建,多条河溪穿寨而行,为方便交通,筑造了大量桥梁和道路。全寨共有石拱桥6座,石板桥4座,各种保爷桥百座,石栏杆3处,石板走廊1处,石筑道路近5000米。   寨中路用青石板铺设,路面装饰图形以鱼骨纹路居多,夹杂着用鹅卵石精心镶嵌出的太极纹路等,让人体会到行走也成了一种艺术,把一路劳顿扔到了九霄云外。   石板路经千百年风雨冲洗,千万双脚步磨刷,光滑若玉。晴无灰尘,雨不湿鞋。这些石板均为挂治岩,是从60里外锦屏县一个叫挂治的地方用木排运来的。   挂治岩细腻坚固,百年不长青苔不变色泽。这里有歌唱道:“走不烂的石板路,踩不断的石板桥。”   三门塘小学附近一座约10米长的石板桥,靠中间竖两根条石为柱,上凿榫头以衔接桥面两端各三块青石板而架成,桥形呈“T”状。如此纯石板结构,既不发拱,也不砌墩,不用一木一钉的桥梁亦恐别处难寻。   经400多年风摧雨打、涧水冲涤过后,这座桥依然牢固。   三门塘的建筑物总透出一股子灵秀清奇,各式建筑的流檐飞角掩映在翠竹之中,让人不知身处何邦何域。这个以侗族为主的村子共344户人家,却拥有七八种风格迥异的建筑形式。   村里的刘氏宗祠约建于清乾隆年间。这一精美的哥特式建筑气势雄伟,正前面壁上浮雕彩画层层叠起,大门两侧各有三根凸起的假柱直插檐顶,假柱每节骨段上均为塔楼式装饰。各层假柱之间又有圆顶假窗或真窗,左右两侧还各塑有一口洋式大钟。面壁两侧檐脊上,浮雕有动植物,动物浮雕有麟、鹿、狮、凰、燕等,还有建筑雕塑中极少见的鹦鹉,各具姿态,栩栩如生。植物浮雕有翠竹、红梅、莲蓬、花草等,若临风摇曳,或暗吐芬芳,构思奇巧,工艺超群。   太原祠是王氏家族的家祠,也建于乾隆年间。整座祠堂古朴严整,有高大的青砖封火墙,牌楼式的门坊。其门墙高达11米,宽亦逾12米。牌楼上部的浮雕,是九棵大白菜,上青下白,包卷有致,造型逼真。   村里王姓老者说,他家祖先原是太原的琅琊望族,祠堂以“太原”名,表达儿孙对中原故土的怀念。大白菜则以示清白。   三门塘村委会的建筑中西合璧,外形颇像拜占庭式建筑,但内中却是传统的东方四合院。   村民们的房屋式样也不尽相同。   过去,三门塘一律是侗族传统的吊脚楼,后不少大户人家受汉风影响,建起了四合院。这些四合院天井、厅堂样样俱全,并饰以龙凤、麒麟、八仙等彩绘。而房子一层多立柱,又似吊脚楼。   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在历史的推进中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据说,村里这样的四合院原有50多栋,现仅存28栋。   告别三门塘,心中筑下了一座石头城堡。   贵州的少数民族建筑,无论是民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物,都特点鲜明,作为一种艺术绵延至今,堪称中国建筑史的活化石。尤其吊脚楼针对多雨潮湿的气候离地而起,为许多民族共爱。   苗族的吊脚楼后半部傍山靠岩着地,前半部以木柱支撑,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在著名的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千百栋吊脚楼顺山势而展延,与花木共掩映,层层叠叠,远观近看,都觉气象万千。   苗族的招牌建筑还有大船廊、木鼓房、铜鼓坪、芦笙堂、妹妹棚、跳花场等,数不胜数。   水族的吊脚楼多采用木质的干栏式建筑形式,主要选材为松和杉。   布依族的民居建筑,以干栏式砖木结构为主。但居住在镇宁扁担山区的布依族人家,则是建造石板房。到黄果树大瀑布旅行,可见这些石板房成片耸立在白水河上游。   石头这种天然建材,在贵州屯堡人和仡佬族的建筑物上,都有广泛运用。   石板房之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