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儒家德治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
论儒家的德治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摘要]儒家所倡导的德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中的政治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即便于当世,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文章剖析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德治思想,旨在探寻其在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先秦儒家;德治;构建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张中华,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B222;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1―0102-03
先秦儒家提出的“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继承了西周“明德慎刑”的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为宗法专制制度服务的德治理论体系。其以德为立国之本,推行仁政,主张德治,反对苛政,认为规范而严厉的法律将会激化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提出“有耻且格”,指出只有用礼来教化人,用德来感化人,人有了知耻之心才不会犯罪;孟子提倡“以德服人”,指出只有推行德治才能令人心悦诚服,才能赢得民心;荀子倡导教化思想,认为通过教化可以引导人们趋善、遏止犯罪。这些德治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影响着千百年来的统治者,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的逐渐普及以及牛耕技术的不断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旧的生产关系瓦解,新的生产关系形成。生产关系的变革动摇了传统的专制统治,奴隶制日渐衰落,逐渐为封建制度所取代。这一时期,小国林立,战乱纷争,先有韩、楚、齐、晋、郑五国争霸,后有燕、韩、赵、魏、秦、楚、齐七国争雄,列国竞雄,政治变动,旧的思维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洗礼,之前的神权法思想瓦解,礼治思想遭受质疑,呈现出“礼崩乐坏”的局面。变动的社会状况为新的社会思潮的诞生提供了沃土,时代为意识的觉醒和新兴观念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问,持各种观点的新声音不断涌现,许多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阐明立场,陈述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许多思想家各抒己见,自成一派,在法学思想方面,涌现了诸如儒家、法家、墨家、名家、道家、阴阳家、兵家、杂家等一系列学派。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倡导的“为政以德”,是在当时国家混乱、传统的专制王权危机四伏的大形势下所提出的德治思想,试图通过推行“仁”和“德”,改善当时为政者的暴虐统治,感化人民,结束乱世纷争的局面,建立有秩序的和平社会。
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是:“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孟子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荀子日:“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已而后敢安正,诚能而后敢受职。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夫是之谓政教之极。”(《荀子?君道》)从以上可以窥见儒家学派推崇德治的最终理想是要建立和平有序、人民具有高尚情操的道德社会。而实现这一理想的治理方法,儒家学派考虑到当时宗法制社会的特点,吸收了西周德治成功的实践经验,提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高离上》)、“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盘圆而水圆;君者,孟也,孟方而水方”(《荀子?君道》)的德治思想,其中指出,只要为政者实施德治,并且可以身为表率,“为政以德”便能教化人民,约束犯罪,社会便能安定和平。
二、儒家德治思想的理论体系
(一)仁政爱民
儒家认为,要建立和平有序的高尚社会,不能依靠严刑酷罚。仅仅施行苛政,势必引发民怨,恶化君民关系,最终激化君民矛盾。要想得天下,必先得民心,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孟子亦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认为只有施行仁政,“爱人”(《论语?颜渊》),才能使人民归顺服从,安居乐业。荀子则将君民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君是舟民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指出君主要仁,才能使统治之舟不为水所覆,行得更稳更远。
儒家推崇仁爱,孔子讲求“爱人”、“泛爱众”,引申到君民关系上来看,国君想要得到人民的拥护爱戴,必须先处理好与民众的关系。如何取信于民,立国安邦,孔子提出了重民的观点,强调重视关心平民的切身利益,“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要求统治者懂得体恤民众,为民众谋求实在的利益。孟子亦认为民贵君轻,“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