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记》成语来源与形成研究
《史记》成语来源与形成研究-社会科学论文
《史记》成语来源与形成研究
郝晓辑
(内蒙古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摘要: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词汇中的瑰宝,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典故蕴涵其中。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实践的锤炼,成语呈现出了言简意赅和生动形象的特点。《史记》这部重要的历史和文学典籍产生于汉代,它对语言学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反映着秦汉时期的基本语言面貌,在汉语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史记》所载史事生动,所用语言精练,在千古流传中形成了五百多条成语,为汉语词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史料。
关键词 :《史记》;成语;分类
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16-02
王勤在《汉语熟语论》中界定汉语成语是“具有典雅风格、短小精悍、含义精辟、习用已久的四言固定词组。”经过翻阅中华书局1999年1月版简体点校本《史记》文本,对照《中华成语词典》,查检《汉语成语大辞典》以及《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等几种辞书,笔者初步统计出568条四言形式《史记》成语。其中,既有语源出自古代典籍而《史记》加以继承的,也有后人从《史记》中提炼概括、加工整理的,对于重复出现于不同篇章中的成语以及形式有异而意义相同的成语,均未做重复统计。
一、《史记》成语在五种体例中的分布
由上述统计数字可见,各体例内部的《史记》成语在数量分布上十分不均:成语数量以列传为首,本纪、世家其次,表、书及自序中却极少。这与《史记》本身的体例分布密切相关。首先,《史记》共有130篇,其中列传七十,用以“列叙人臣事迹”,也有关于少数民族和其他藩属国的记载。列传中产生的成语数量最多,除因其在整部著作中所占比重最大外,也缘于其中对众多代表性人物的形象描写和生动刻画之需,内容含量相对其他体例来说必然更加丰富。其次,表、书在《史记》中所占篇章比例本就不大,更因“表”和“书”的表达方式和内容范围决定了其不可能产生大量的成语:十表作为纪传的辅助补充来谱列各时期的重大事件,多用说明性的表格形式而极少使用表述性的文字形式;八书则以概述为主,成为介绍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成就的专题,二者的描写性显然无法与其他体例相提并论,从中产生的成语数量少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史记》成语的来源与形成
《史记》成语主要有以下两大来源:
来源一:首见于《史记》之前的古文献典籍,司马迁加以运用和提炼的。
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着大量对历史文献和百家典籍的合理借鉴,必要的进行了整段节录和引用。如对春秋战国历史的叙述就在很大成分上依据了《左传》《战国策》《尚书》等,叙述《孔子世家》与诸子列传则多引诸子的文章。源于历史古籍的此类成语是《史记》成语的重要来源,共有一百余条。从《史记》对其继承和使用的角度来看,有三种类型:
1.《史记》以固定词组的形式将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完全继承下来。如:“夙兴夜寐”出自《诗经·卫风》,《秦始皇本纪》完全加以继承:“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又如“无方之民”出自《礼记·经解》,《礼书》完全加以继承:“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此种情形在三类中最多。
2.《史记》对古籍中的一个词组或句子加以修改和提炼,后逐渐发展成为成语。如《荀子》原作中的“置锥之地”至《留侯世家》“使无立锥之地”将“置”改作“立”,后用于形容极小的地方。又如《战国策·西周策》原作中的“前功尽灭”至《周本纪》“前功尽弃”将“灭”改为“弃”,《韩非子·有度》原作中的“负薪而救火”至《魏世家》“抱薪救火”将“负”改作“抱”等。
3.《史记》继承古代著作中的一句或一段的原意,进行必要的文字加工,后逐渐凝固成四言形式的成语。如将“衣被丑敝为蓝缕”(《左传》)加工为“荜露蓝蒌以处草莽”(《楚世家》),后凝固为成语“荜露蓝蒌”;又如将“扬扬如也”(《荀子》)发展为的“意气扬扬,甚自得也”(《管晏列传》),后凝固为成语“意气扬扬”。
来源二:由《史记》原文形成的成语。
《史记》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鲜明,很多词语在流传中逐渐固定为成语。这类成语是《史记》成语的主要部分,有四百多条。从成语的形成来看,有以下几种情形:
1.直接形成于《史记》原句的成语。因在形式上基本稳定,在意义上也相对完整而被直接保存下来的此类成语,在《史记》成语中有着较大的比重,笔者统计共86条,这也是《史记》对后世语言词汇的发展影响巨大的表现之一。此种情形如:“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李将军列传》)“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汲郑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滑稽列传》)
2.直接截取自《史记》原文而成的成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