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共30张PPT).pptx

2016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共30张PPT).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共30张PPT)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时代(大国对峙)起止时间:前475年到前221年时代特征:1、周王室几乎被遗忘,“尊王攘夷”口号收回2、大国连年征战,互相兼并战国时代为我国的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一、战国七雄——相互兼并三家分晋:赵、魏、韩1、七国 形成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 代齐)楚、秦、燕 2、七雄 (名称、位置)同时并存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东 南 西 北 上中下燕赵齐魏秦韩楚3、主要战役时期主要战役交战国家典故影响战 国桂陵之战魏、赵、齐围魏救赵魏国遭重创马陵之战魏、齐减灶计齐国强大起来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 公元前342年,魏派庞涓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奔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闻讯急忙弃韩而回。于是魏王起倾国之兵迎击齐军,仍以庞涓为将,又让太子申为上将军,随军参与指挥,誓与齐军决一死战。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且敌我力量众寡悬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制造假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道路狭窄,沟深林密,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兵士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一见大喜,认为齐军撤退了3天,兵士就已逃亡过半,便亲率精锐之师兼程追赶。 当庞涓天黑赶到马陵时,命兵士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树皮,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字未看完,齐军伏兵已是万箭齐发。魏军遭此突袭,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自知智穷兵败,嫉恨地说:“遂成竖子之名!”随后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生擒太子申,大获全胜。史称此战为“马陵之战”,称孙膑的战法为“减灶之计”。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设伏歼敌战例,为后世称道。战后,魏国由盛转衰,孙膑却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攻取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遂使韩国上党郡完全和韩国本土隔绝。韩国想献出上党向秦求和,但上党郡守不愿降秦,便把上党郡17个县献给赵国,于是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将廉颇驻守长平,筑垒固守,相持三年,不分胜负。公元前260年,赵王急于求战,结果中了秦反间计,他不满廉颇凭险固守以疲秦军的战略,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领兵后,冒然大举出兵,秦将白起佯败,诱赵军至预定地点,用伏兵把赵军分割包围。赵军被困46天,饥饿无粮,以致人相食。突围失败,赵括被秦军射死,赵军全部投降,除240个年幼的士兵回赵国报信外,其余40多万全被坑杀。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通过这次战争,赵国丧失了强国地位,秦国则更加强大,加速了秦统一六国的步伐。赵桂陵之战救命啊!!!齐桂陵魏返回4、战争结果 战国中期后,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春秋的争霸战国的兼并军队数量:1、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1、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决定战争胜负。称霸方式:2、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2、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中国。兼并战争的评价1、给人民生命财产、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2、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民族交融,利于百家争鸣。二、商鞅变法1、背景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进一步推广,为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改革的根本原因)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秦国也不得不实行变法。二、商鞅变法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商鞅:姓公孙名鞅。他是卫国人,又叫卫鞅。后因在秦功劳卓著封为商君,所以又叫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徙木立信商鞅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徙木立信二、商鞅变法3、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4、内容(P33)5、意义使秦国的实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a 秦孝公的支持 b 取信于民c 执法如山 d 适应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议一议: 就在商鞅推行新法数年后,新国君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