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人教(部编版2016)七年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共25张PPT).ppt

2017年秋人教(部编版2016)七年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共25张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年秋人教(部编版2016)七年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共25张PPT)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 * * 课件制作教师: 战 杰 hnqp@ *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背景: 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时间: 383年 3、交战双方: 前秦和东晋 淝水之战(383年) 以少胜多 4、结果: 苻坚大败,带领殊兵退回北方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应该是: 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5、评价: 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6、影响: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骑马佣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北魏建立和统一: 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了,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2、内容: (1)迁都洛阳 北魏帝王出御图 平城 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示意图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有何意义? 北魏平城遗址 迁都原因: (1)平城气候干旱,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2)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意义: 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 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3)改鲜卑姓为汉姓。 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5)采用汉族制度、法律。 (2)推行汉化政策: 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联姻、用汉族制度和法律等。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鲜 卑 姓 汉 姓 拓 跋 邱穆陵 步六孤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刘 贺 陆 穆 元 楼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 3、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前提: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 胡床 方凳 椅子 2、表现: 1)经济上: 内迁的各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2)生活上: 汉族人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3)政治上: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4)文化上: 汉语已经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西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人民喜爱; 5)心理上: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课 * * * 课件制作教师: 战 杰 hnqp@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