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和荀子历史观.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孟子和荀子历史观

浅析孟子和荀子的历史观   摘 要:孟子、荀子作为先秦的儒家代表人物,虽然在儒家内在思想精神上没有根本性的区别,但是由于二者所生活的具体时代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表现在历史观上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孟子;荀子;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6(C)-0079-02      一、历史认识主体性质差异的分析   人是历史的主体,同时也是历史认识的主体。因此,研究人的历史观离不开对人这个认识主体进行剖析。孟子与荀子都从人性的角度对历史认识的主体即人进行了分析,但是二者的理论倾向却有所不同。   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孟子看到了现实当中人的行为有善和不善之分,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孟子认为是有的人丢了本性,有的人却保存了本性,即“庶人去之,君子存之。”[2]正因为如此,孟子才说“求放心”,即把自身本来就具有的东西找回来。他还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养此善端,最后“人皆可以为尧舜”[3]。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对人充满了信心,这也反映了他乐观的态度。但是,从个人的潜质到目标的实现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的先天禀赋与现实是有差别的,能否成为圣人的道路上充满了诸多不确定的因素。而且,孟子也没有非常明确地提出善的标准是什么。没有一个具体或者是统一的标准,人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就会没有方向。正因如此,孟子的这种理想能否转化成现实就显得比较模糊和令人质疑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现实当中的善是后天人为的结果,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4]他强调“凡人之性者,尧、舜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5]同时,他还认为,圣人具备的“仁义法正”是可以被认识和掌握的,而普通人也有认识和掌握“仁义发正”的潜能,因此通过后天学习可以成为圣人。虽然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荀子对人性是善的观点并没有完全否定,因为他承认了人由恶到善的转化???程,其性恶论里面带有性善论的成分。由此看出,荀子非常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认为环境可以塑造人。对此,我们应该正确的面对人类所生活的客观环境,开发环境对人类的积极影响。   即使孟子和荀子在对待人性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立场,但是,二者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能动性也是有限制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的充分发挥还会受到自身和环境的双重影响。   二、历史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差异的分析   历史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反映在思想领域就是天人观念。天人观念作为我国思想史中的重要问题,始终伴随着人们的历史观,直到现在,人们在研究历史观的时候,天人观念依然是不能回避甚至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孟子与荀子都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孟子坚持“天人相应”说。他所说的天,并非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客观世界,而是具有道德属性的天。而且,天有时能够决定人事,尤其在人力所不及的地方或难以解释的问题上,人们往往会求助于天命。他还认为,现实中的职务与个体都和天有一种对应的关系。“天子”对应最高的统治者,“天位”对应官位,“天禄”对应俸禄。即使伟人亦或是圣人的出现,孟子也认为是天在发挥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   孟子的天人相应观,可以说是从其人的主观修养得出来的结论。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7]“思诚”是个体主观修养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思诚”达到与天的同一。而且,孟子认为他自己就已经达到了与天同一的境界。正因如此,他才会发出“舍我其谁”的感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思想中折射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自觉,而这种自觉精神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也要求我们对社会要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依据自身情况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影响。   荀子坚持“天人相分”说。他认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为至人矣。”[8]这里的天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自然界。他说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9],“天有常道,地有常数矣。”[1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天不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有其自身变化的内在规律。人虽然看不见自然生化万物的具体过程,但是能感受到自然所起到的这种作用。荀子认为人事是决定社会的力量,社会治乱与天没有关系。“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11]同时,荀子也给我们指出了人对待天的态度。他要求人去积极主动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做人类自身的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