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字本位”理论合理性及其对汉语教学贡献.docVIP

浅论“字本位”理论合理性及其对汉语教学贡献.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字本位”理论合理性及其对汉语教学贡献

浅论“字本位”理论的合理性及其对汉语教学的贡献   摘 要: 受西方语言学理论,尤其是结构主义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后期,丁声树、吕叔湘、朱德熙等人引进了新的语法单位,如词素、语素、短语等语法单位。20世纪70年代,朱德熙提出了“词组本位”,黎锦熙提出了“句本位”。对于词组或短语能否看作一个语法单位,目前仍有争论。到90年代末,徐通锵在《语言论》中正式提出了“字本位”的观点,这一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本文从支持者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从而引出这一理论的长处,以使人们在教授、学习汉语时能借用这一理论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   关键词: “字本位”理论 汉语教学 应用      一、“字本位”理论的核心概念   汉语语言学一直受到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但是西方语言学理论大都是建立在印欧语言???基础上,这就使得我们在研究汉语时习惯用印欧语的思维、眼光和分析方法来看待汉语。印欧语是以词为本位,然而汉语与印欧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汉语有其独特的特点,如果依然沿袭西方语言学的思路,在现今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及其应用时,就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   吕叔湘先生曾对汉语中的“词本位”产生过怀疑,他在《语文常谈》中认为,对于印欧语来说,词为基本语法单位是非常明显的,“汉语恰恰相反,现成的是‘字’,语言学家的课题是研究哪些字群是词,哪些字群是词组。汉语里的‘词’之所以不容易归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是因为本来没有这样一种现成的东西。其实啊,讲汉语语法也不一定非有‘词’不可”。[1]接着,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1975年指出:“汉语是不计词的,至少直到最近还是如此。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字’是中心主题。‘字’这个名称将和word这个词在英语中的角色相当。也就是说,说英语的人谈到word的大多数场合,说汉语的人说到的是字。”[2]这一观点和徐通锵先生“字本位”的理论相契合。徐先生认为:“字不同于词,汉语是不计词的,字是汉人观念中的中心主题。”[3]   徐通锵先生给“字”下的定义是:“字”是“语言中有理据的最小结构单位。”“理据性”是指音义的结合是有理据的,不是任意的。印欧语中的基本语法单位word在汉语中,并没有可以与之相对应的语法单位,因此,“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字本位”理论是一种基于汉语本身的语言观和语法理论系统。徐先生强调,字本位中的“字”,与单位语素又是不相等同的。印欧语结构特点非常明显,属于语法型语言。而汉语中这一特征就相对较弱,但是语义的特征却很突出,属于语义型语言。   索绪尔在定义语素时认为,语素即相当于传统语法中的词素和根词。而汉语是孤立语,“字”在汉语中,作为一种音义结合体,强调的中心是语义。而语素在印欧语中,强调的中心是一种最小的结构上的单位。而从语言的编码机制来说,字相当于印欧语的词,而不是语素。汉语是单音节语,音节是自足的编码单位,一个音节表达一个概念。印欧语是多音节语,音节不是自足的编码单位。字和语素从表面看都是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而实质上,语素既不是音义关联的基础,无法与概念相联系,又没有语言基本结构单位所必须具备的几个特征。因此,字和语素是不同体系里的两种不同语言现象,无法作直接的类比。而字本位中的“字”显然不能看作是语素。   既然汉语属于语义型语言,其在句法生成机制上就采用语义语法,以意合来造句,没有语言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语法结构框架是“话题―说明”,印欧语系语言的语法结构框架是“主语―谓语”。汉语的这一语法结构框架是句法语义结构,直接体现语义。而印欧语言的语法结构层次就浅于汉语语法结构框架,其深层结构还隐含在表层结构之下。徐通锵先生认为,印欧语的这个框架,是以“句”为本位,以词为基本语法结构单位的。一个句子必须有一个主语、一个谓语,而且只能允许有一个主语、一个谓语,相互之间由一致关系联系着。主语、谓语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三者构成了一种封闭性的句法结构,尽管词可以发生各种不同的形态变化,但它必须接受此三者的制约,因而没有脱离句法规则的控制。[4]   因此,这一语法体系的结构单位主要是句子和词两级。而汉语则不同,“话题―说明”这种语法结构与印欧语要求的一致性没有关系,它是一种开放性的语法框架结构,在话题之下,句子可以一个接一个地产生。也就是说,在汉语中,话题是肯定的,而主语却是无定的。话题与说明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不像主语与谓语之间由一致关系紧密联系着,所以一些不合法的句子在汉语中却是合法的。如赵元任曾举例:“你(的鞋)也破了。”“我(的铅笔)比你(的)尖。”这种在印欧语中是不合法的无主语句,之所以能够在汉语交际中通行,是因为语境的提示和补充,也就是说在汉语中,是话题、说明和语境三者构成一个开放式的句法结构。其格局框架是“一个字?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