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在路上》狂欢化特征
论《在路上》的狂欢化特征
摘 :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垮掉派”的圣经《在路上》记录了“垮掉的一代”的不羁生活:无目的地在公路上游荡,借由酒精、性、爵士乐甚至毒品来获得刺激,颓废的生活表态下隐藏的其实是“垮掉的一代”对二战后60年代压抑的社会的反抗以及对极度精神自由的追寻。在垮掉派的生活中,音乐狂欢是其追寻精神解脱和终极刺激的生活一个典型侧面。本文从《在路上》的爵士音乐会场景入手,结合“垮掉的一代”生活中的其他狂欢化场景,援引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以及尼采的酒神规则,对《在路上》一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垮掉派的生活背后所隐藏的人生终极目标做出了揭示和阐述。
关键词:《在路上》“垮掉的一代” 神自由 狂欢化
一、“垮掉的一代”――文学、文化和社会思潮
“垮掉的一代”是一股独特的文学、文化和社会思潮,起源于40年代至50年代的美国。时逢二战结束,冷战以及麦肯锡高压政策,社会政治环境压抑动荡。美国虽是二战战胜国,但席卷全球的战争创伤还是给美国人心中投下了阴影。虽然美国一直标榜“民主,自由”,但战争的残酷使得美国人面临着生命的威胁、个人权利的践踏以及自由的岌岌可危。传统的道德体系随着战争而崩塌,而新的价值观却还没有建立。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精神极度空虚,于是为了寻求灵魂的出口,青年人便采取“及时行乐”的方式,妄想脱离社会束缚,表达出对社会的消极反抗。因此“垮掉的一代”适时出现,成为当时美国社会的典型缩影。
“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是杰克?凯鲁亚克,金斯伯格,巴勒斯等,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影响深远,在60年代掀起高潮,但到了70年代便逐渐式微。尽管如此,其对美国社会曾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垮掉的一代”中“垮掉”(Beat)一词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失败或者颓废,而是有三重意思:第一:“打败,反抗”,主要是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反对主流文化和反对主流时代精神的行为。第二,“福音,节奏”,来源于垮掉派作家所信奉的佛教禅宗,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秘主义,甚至包括施用毒品后所见到的幻象。第三,“音??节奏”,特指爵士乐节奏。[1]
“垮掉派”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在路上》,《嚎叫》,《赤裸的午餐》等。其中《在路上》一书被奉为“垮掉的一代的圣经”。这部小说出版于1957年,该书是由杰克?凯鲁亚克采取“自发性写作”――使用毒品使意识进入迷幻状态,仅历时20天在一卷长达120英尺的打字纸上完成的作品。此书可视为“垮掉的一代”生活方式和情感的忠实记录。书中描写了一群不受约束的年轻人:萨尔?帕拉迪斯(Sal Paradise)(实际上为凯鲁亚克本人),迪安?莫里亚蒂(原型为凯鲁亚克的好友卡萨迪)等人漫无目的地在美国大陆东西穿梭,寻求刺激的故事。他们不制订任何路线图或行程计划,只是沿着一个大方向,在高速公路上疾驰,在途经的城市停下来“寻欢作乐”,举行各类晚会狂欢,然后又离开。在这种流浪汉般的生活中,他们表面上无拘无束,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寻求刺激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以求参透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求刺激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性,爵士乐,酒精和毒品。他们寻求精神解脱的过程可以视为一场精神朝圣以及对社会的消极反叛。该书甫一出版便掀起了一股热潮,吸引众多青少年竞相模仿书中的生活方式:在路上流浪,在无尽的苦难中寻求生命的真谛。因此,“垮掉的一代”掀起的并不仅仅是一场文化运动,而且还是一场社会运动。
《在路上》一书一经出版便吸引了许多评论家的注意。各种文学评论的角度,比如精神分析,时代背景分析,象征分析等手法均已应用于此作品。但我认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分析此作品,用以揭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垮掉的一代”在各类狂欢背后所隐藏的精神追求。
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和尼采的酒神规则
“狂欢化”这一概念首先出现于巴赫金的《拉伯雷研究》一书中。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和《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两部著作中都谈到了狂欢化问题。狂欢化这一文学模式用以揭示人们借由丰收季节的狂欢节活动来表达出的对权威的蔑视和对社会阶级的颠覆。狂欢化引入社会各阶层的多元化的声音,嘲弄和推翻权威,以粗话,滑稽甚至亵渎的方式来反抗主流、神圣的社会规则。[2]狂欢化这一概念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追溯到古希腊的酒神狂欢以及古罗马的农神狂欢活动。在狂欢节上,人们从工作、宗教、政治、社会等级等束缚中解脱出来,共同分享美酒,美食等劳动成果,摒除阶级的束缚,在形式上达到了完全的平等。狂欢节的精髓是颠覆和更新现存的社会阶级制度和意识形态,以获得完全的自由和平等,以此改变现实。但狂欢节归根结底是一种边缘化生活,狂欢化精神抵制规则和束缚,开放而包容,从不向任何价值和权威低头。它体现的是颠覆和改变现有社会价值和体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