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愤怒葡萄》中圣经意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愤怒葡萄》中圣经意象

论《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意象   摘要: 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创作深受《圣经》影响,他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在很多方面成功借鉴了《圣经》的意象,使小说获得了深刻的隐喻性和广泛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图从小说的主题思想、叙事结构、标题选用等三方面分析《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意象,探讨作品的深刻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愤怒的葡萄》圣经意象 主题思想 叙事结构 题目选用      诺贝尔文学奖得者,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是一位深受《圣经》影响的美国现当代小说家。《愤怒的葡萄》是斯坦贝克的代表作,曾荣获1940年普利策奖,凭借这部作品,1962年斯坦贝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部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境况,鞭挞美国社会和经济弊病的社会抗议小说。在这部不朽之作中,斯坦贝克不仅在思想主题方面融入了《圣经》的一些故事寓意和有关的道德观念,而且在标题的选用、叙事结构等方面都成功地借鉴了《圣经》,从而使小说获得了深刻的隐喻性和广泛的象征意义。本文拟从小说的主题思想、叙事结构、标题选用方面来分析《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意象,探讨作品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一、主题思想:基督教道德观念的延续与发展      这部作品的思想主题是与基督教有关的道德观念的延续与发展。《圣经》的道德教育意义的核心是以绝对的人伦道德为本的人生价值观来贬斥邪恶与暴虐、弘扬善良与仁爱。《圣经》以天堂的幸福、彼岸的美妙来抚慰受压的贫弱、善良,并以地狱的酷刑、来生的苦难来惩戒施压的强富与罪恶。这一道德准则渗透在斯坦贝克的创作中,成为《愤怒的葡萄》的主旋律。小说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农民破产之后离乡背井、长途跋涉、寻觅生活出路的故事。以汤姆?乔德一家为代表的贫苦农户耗尽了所有家产,扶老携幼,餐风宿露,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加利福尼亚,找到的却并非自己日夜憧憬的“天堂”和“乐土”,而是当地富足而贪婪的庄园主的冷遇和虐待。书中善的一方是乔德一家人,恶的一方是吞噬土地的银行家、大庄园主及其豢养的警察,并对恶势力加在人民头上的苦难展开了酣畅淋漓的描述。然而,《愤怒的葡萄》并没有把生活描述成毫无希望的地狱,相反却从加州的生活中,看到了人的勇气和友谊。在小说结尾处,乔德一家终于有了安身之地,找到了工作,这是作者人生信念的表现。《愤怒的葡萄》在叙述劳动人民生活辛酸的同时,又映射出爱、新生及希望。斯坦贝克热情地赞美普通人民善良、美好的心灵和在困难面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揭示出善良才应该是社会的灵魂。这隐含着基督教的道德意志对人的自由精神本质的蕴意。      二、叙事结构:史诗般神话典故的结构模式      《愤怒的葡萄》的故事情节套用了文学中最古老的形式――史诗般神话典故的结构模式。小说的情节同《出埃及记》的布局十分相似。正像以色列人在埃及倍受法老奴役一样,移民的代表――乔德一家在俄克拉荷马州也由于连年的旱灾,以及大公司的压迫,丧失土地,无以为生。以色列人是为了摆脱在埃及被人奴役的命运,向遥远的“流着奶和蜜”的迦南迁移,乔德一家也是满怀着摆脱苦难的希望向“黄金西部”迁移。以色列人在先知摩西的率领下,冲破埃及法老的重重干扰,跨红海,穿沙漠,过旷野,一路饱经磨难与考验,终于到达上帝所赐福地――迦南;乔??一家也是在先知一般的牧师凯西的带领下千里迢迢,过沙漠,渡河流,历经艰辛才到达心中的理想之地――加州。   除了故事情节的相似之外,斯坦贝克还巧妙地采用了与《出埃及记》极为相似的叙事结构:“记叙章节”(narrative chapters)与“插叙章节”(intercalary chapters)相互交替这一神话典故结构。记叙章节讲叙乔德一家的苦难经历,表现他们的痛苦、挫折和希望;插叙章节则描述俄克拉何马干旱和尘暴带来的巨大灾难及其所酿成的社会悲剧的普遍性,以表明乔德一家的苦难经历具有代表性。斯坦贝克借鉴与圣经叙事相似的两种方法,把这两类章节有机地联系起来。   第一种方法是利用插叙章节为紧跟其后的记叙章节中情节的展开设好铺垫(例如描写大雨和洪水的第29章为下一章中小说的结尾做好了充分准备),或者利用插叙章节中某些没有展开,但是却具有普遍性的细节,表明发生在乔德一家身上的情况也必然发生在移民大众的身上。以第8章(记叙章节)和第9章(插叙章节)为例:前一章末尾仅提及乔德爸爸吩咐阿尔开车载旧家什去城里变卖,而后一章则详细描写农民们在离开家乡之前如何筛选和变卖旧家什的情景。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象征意象来联系这两类不同的章节。小说的第1章(插叙章节)描写作品的环境和尘暴袭击灾区的情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意象是“红如鲜血的”太阳。在这篇幅仅占两页半的章节里,用以形容太阳的“红色”一词反复出现了四次,最后一次出现在这一章的末尾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