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歌图式解读和连贯语篇构建
诗歌的图式解读和连贯语篇的构建
摘 要: 翻译过程包括两个环节――理解和表达。理解是探求原作全部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的过程,表达则是用另一种语言如实地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本文借助图式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连贯模式,分析《春江花月夜》原诗,对比Charles Budd和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探讨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概念意义和艺术形式特征,并将其移植到目的语中。
关键词: 图式解读 连贯语篇 《春江花月夜》 英语译本对比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唐诗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高潮,它字字珠玑,结构整齐,富有音律之美,浓缩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把这些要素完完全全移植到目的语中,让译文同原作一样兼具音美、意美、形美一直是很多翻译家的梦想。诗歌的艺术特色、诗学价值和思想感情是通过对日常语言的艺术加工和抽象化、陌生化处理实现的。诗歌翻译与其他文本翻译一样要经过理解和文本重构,诗歌的艺术性和高度抽象性又决定这一类型的语篇有其特殊性。首先,诗歌文本一般具有文字表面之下的深层思想感情;其次,诗歌以富有韵律和节奏的诗学语言或含蓄或直接地表达这一深层含义。本文将运用图式理论模式探索解读诗歌的表层概念意义和深层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模式分析语篇的特征和功能,把握作品的风格特色,以期在译入语中以等值的形式和风格重构连贯的语篇。
二、图式理论与诗歌意象的解读
图式是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F.Bartlett 1932年提出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用来描述阅读理解的过程。这种模式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的一些经验和知识是以图式(schema)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中的。阅读过程中输入的新信息会刺激并激活相应图式下的旧信息,完成处理新信息和修正图式的过程。图式理论认为,阅读理解中的信息处理包括“从下而上处理”(bottom-up processing)和“从上而下处理”(top-down processing)两个过程。读者在阅读时,输入的信息由最具体的底层图式(bottom-level schema)进入读者大脑中,经过大脑思考、分析和联想转化为最具概括性的高层图式(higher-level schema),高层图式被激活,这就是“从下而上处理”的过程;另一方面,读者可以根据高层图式进行预测,并检验预测内容与输入信息是否相符。当输入信息与读者预测一致,读者就获得了一个满意的诠释,否则读者需要重新处理语篇信息,直至达到满意的结果(Carrell Eisterhold,1983:76-77)。
底层图式是读者在日常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中积累起来的知识模块,较为具体;高层图式体现为文化积淀、思维方式和艺术传统,较为概括和抽象,底层图式是高层图式的实现。底层图式是否广泛,读者是否能够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处理通过底层图式输入的信息,并概括和升华为高层图式影响读者对语篇的理解程度。
任何文本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统、生活实践和社会历史背景,文学文本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视角反映着社会现实。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艺术实验性最高的作品样式往往运用更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语言抒发对现实世界和周围环境的感慨。从这个层面上说,读者需要具备内容丰富的底层图式和具有相当解释力、与文化传统相符的高层图式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层含义。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名作。全诗共36句,分九韵,四句一韵,前16句写景,后20句抒情,结构整齐,平仄互押,“构成一种宛转流利,回旋起伏,犹如江水一般的滔滔不绝的气势”。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又以“江”“月”为中心贯穿始终,把客观的实境与联想结合,迷离惝恍,亦虚亦实。整首诗借景写愁,却不消沉,“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在抒情部分的第一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中有两个意象“白云”和“清风浦”,两位译者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在Budd的译文里,白云只是作为一种自然背景,浦口也仅仅译作“河岸”,许译抓住了原诗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在古诗文中,漂浮不定的白云经常用来指代游子,比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浦”本意是“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是将行分手的地方。因此诗中“白云”象征远行的扁舟子,而不胜其愁的是思妇。许译把这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作显性处理,为“cloud”和“beach”加上了“single”和“farewell”两个修饰词,让不理解汉语文化内涵的外国读者也可以读懂诗中作者要传达的思念之情。
可以看出只有具备了与语篇文化相符的高层图式,才能在其观照下正确解读输入的具体信息,还原语篇的深层含义。下面的表格是诗中其他类似的意象和两位译者的译文,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