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2.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2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 (公元581—960)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 第五节 记谱法 第六节 音乐机构 第七节 著名音乐家 第八节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第五节 记谱法[1] 隋唐音乐的记谱法,据目前所保存的资料,主要有古琴字谱和燕乐半字谱两大系统,均属于音位记谱法的体系。 现今所见古琴记谱法的最早谱式是文字谱,存留的曲谱为唐人手抄本《碣石调幽兰》。谱前有序,写明为六朝时梁朝丘明 (493—590)的传谱。丘明卒于隋开皇十年,唐代仍有抄本传世,说明文字谱仍为隋唐间琴人通用的谱式。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革新,这一变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 它用减字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第五节 记谱法[2] 如“荀”这一符号由三个减笔字划组成,艹表示散音,左手不按弦;丁是“打”字的减笔,由无名指向内弹奏,打出空弦音;五表明弦位在第五弦。又如“ L ”。这一符号由四个减笔字划组成,匕是“挑”字的减笔,用右手食指向外弹出,大是用左手大拇指按弦,九表示九徽上,七是第七弦,等等。 明代张右衮赞扬曹柔“乃作简字法,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该。曹氏之功于是大矣。” 减字谱比起“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的文字谱,是一个划时代的飞跃。它的出现使得晚唐时期的陈康士、陈拙得以据此整理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谱使之传于后世。这种记谱法一直沿用至今,所以,减字谱是我国琴谱系统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 第五节 记谱法[3] 乐谱是传播音乐的媒介,记谱法担负着记录、特别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记谱法担负着记录、传播和保存音乐信息的重要作用。隋唐时期的文字谱、减字谱和燕乐半字谱对于推动这一时期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和保存古代音乐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于古谱的深入研究也成为我们今天了解这一时期音乐具体面貌的重要途径。 第六节 音乐机构 隋唐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 隋炀帝在关中设立教坊,唐玄宗又首创梨园的建制,从而使隋唐宫廷拥有自身隶属的音乐机构,它们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平行存在,相互补充,为隋唐燕乐的高度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资源,严格的音乐管理制度也为后世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太常寺 教 坊 梨 园 第七节 著名音乐家[1] 隋唐时期的音乐家不但数量众多,而且技艺高超,富有文化修养,构成了我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音乐家群体,名垂青史的著名音乐家不下百人之数。 万宝常是隋朝的著名乐工,其父万大通原在南朝梁国谋职,梁亡时随名将王琳北上投奔齐国,后被诛杀。万宝常由是“被配为乐户”。万宝常自幼“妙达音律,遍工八音”,他作曲时“应手成曲,无所碍滞,见者莫不惊叹。”在乐器改革方面,“损益乐器,不可胜记。” 是一位音乐全才。他在音乐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提出了“八十四调”的乐律理论,这一理论主张适应了汉族音乐与西域音乐交流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古代音阶调式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总结。万宝常一生道路极为坎坷,社会地位十分卑贱,在“开皇乐议”中始终受到排挤与打击,家境又很贫困。“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赡遗,竟饿而死。” 万宝常大约死于开皇十一或十二年(约591年),时年40岁左右。 第七节 著名音乐家[2] 郑译是隋朝的上层官僚,曾任内史上大夫,晋封沛国公。在开皇乐议”中,他根据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五旦七调”的理论也提出了七声十二律旋相为宫的“八十四调”主张,积极推行每宫须立七种调式的建议,并且撰写了 《 乐府声调 》 等二十余篇文章,也是隋初音乐界的著名人物。 隋代著名音乐家还有苏威、苏夔父子,何妥、卢贲 、萧吉、安马驹、曹妙达、王长通、郭令乐等人,在音乐理论和作曲方面各有很高的造诣。 第七节 著名音乐家[3] 唐玄宗李隆基是盛唐音乐的设计者与缔造者。他具有多方面的音乐才能,演奏乐器相当出色,“上洞晓音律,由之天纵,凡是丝管,必造其妙。” 尤擅长于演奏羯鼓与玉笛。他“造曲”时才思敏捷,“若制作曲调,随音即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应指散声,皆中点拍.” 他创作的 《霓裳羽衣曲 》 、 《 紫云迥 》 、 《 龙池乐 》 、 《 凌波仙 》 等都是唐代的名曲。他又是一位杰出的排练者与指挥者,“玄宗又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 唐玄宗利用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特殊地位,创梨园,扩教坊,建立坐、立部伎体制,对于唐代形成普遍喜爱音乐的社会风气和促使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第七节 著名音乐家[4] 永新是开元年间的著名歌手,本名许和子,吉州(今江西吉安市)永新县人。据载永新“既美且慧,善歌,能变新声。韩娥、李延年段殁后千舍载,旷无其人,至永新始继其能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