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艺术对中华文学艺术发展的贡献.docVIP

草原文化艺术对中华文学艺术发展的贡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草原文化艺术对中华文学艺术发展的贡献

草原文化艺术对中华文学艺术发展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0-03-08 来源:海拉尔区政府 草原民族生活在蓝天碧野之间,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生产、生活的环境朴实无华,然而内心的情感世界仍然是丰富多彩的。以其独具特色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形成了散发着草原芬芳气息的文化艺术瑰宝。 (一)万里岩画留下了草原文化的历史画卷 岩画是远古以迄人类在山岩上刻凿岩石留下的图画,因其年代久远,跨越历史时代长,内容包罗万象,故被称为“刻在岩石上的历史”。 我国北方草原是世界上岩画分布最广、年代最久远、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至西部阿拉善盟,均有岩画分布,其中,赤峰岩画群、乌兰察布岩画群、阴山岩画群、阿拉善岩画群为四个庞大的岩画群。 这些岩画自上万年前延续至清代,其作者包括了原始先民至东胡、匈奴、鲜卑、乌桓、突厥、回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草原民族。应当说,曾经在蒙古草原游牧生息过的民族,都在岩石上留下了凝结着自己智慧和蓬勃生命力的生动写照。 草原上的岩画作品,是极为珍贵的历史画卷,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对太阳、月亮的崇拜及对日月星辰的认识,反映了对生命的热爱、讴歌和对生殖的崇拜,记录了劳动、畜牧、狩猎、战争等现实的社会生活,生动地再现了各种祭祀舞蹈、庆贺狩猎成功舞蹈、欢庆战争胜利舞蹈、爱情舞蹈等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草原岩画与中原岩画、南方岩画共同构成了中国岩画文化艺术的宝库。 (二)草原地区的墓葬壁画留下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 由于自然及社会历史的原因,草原地区留传下来的壁画较少。但是硕果仅存的若干墓葬壁画,仍然留下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甚至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1972年,在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小板申发现了东汉护乌桓校尉壁画墓。在墓中的46组57幅壁画中,描绘了墓主人步入仕途的历程和担任东汉中央政府协调、处理北方草原民族事务的重要官员护乌桓校尉的车马出行图、官府图、庄园、粮食、坞壁、庆功宴筵、接受褒奖等场面和榜题,还有当时北方草原放牧、耕作、厨役、酿造等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画面,不仅记述了墓主人的一生,而且生动、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时期北方草原社会、经济、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壁画中有众多乌桓等游牧民族的人物形象,不仅反映了北方草原当时各民族共处杂居的状况,也雄辨地说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是迄今为止国内已知的壁画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榜题也最多的东汉壁画墓。美术专家认为,壁画构图美观,笔法流利纯熟,色彩鲜艳,是难得的瑰宝。 契丹族建立辽王朝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是统治中心之一,并留下了大量的墓葬。在辽代皇帝圣宗耶律隆绪的永庆陵中,绘有春、夏、秋、冬四季皇帝捺钵(即随季节流动的居住地)的山水和生活场景,反映了草原民族的游牧特点。辽代皇陵和贵族墓葬壁画中,多在墓道两边绘出行、归来信使图,壁画中有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各色人物,组成草原生活的生动画卷。壁画中真实地描绘出契丹族的衣冠服饰、髡发、架鹰、毡车、骑马、驭驼等形象,也有具有汉文化特点的宴饮、伎乐等场面,表现出草原文化与汉文化相结合的特点。 (三)石窟文化艺术是中华文明宝库中流芳千古的瑰宝 石窟大都是在河畔山崖开凿修建的佛教寺庙,因此也称之为“石窟寺”。不少石窟寺洞窟密集,被人们称之为“千佛洞”。我国开窟礼佛之风来自印度(天竺),在公元五、六世纪北魏王朝时蔚然成风,流传到隋、唐二朝,仍呈一时之盛,明朝以后才逐渐式微。 我国石窟的分布主要可分为西藏地区,新疆(西域)地区,北方地区(即新疆以东、淮河流域以北、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南方地区(指淮河以南地区)。四大区域中,以北方地区特别是甘肃省石窟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是中国石窟文化艺术的主要部分。 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是中国石窟文化艺术的主要代表。而这四大石窟的修建均与拓跋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联系在一起。 从大兴安岭嗄仙洞中走出来的拓跋鲜卑统治者,对凿岩开窟有着特殊的爱好,而又笃信佛教。因此在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后,即于城外砂岩山上开凿了云岗石窟、修建巨大的佛像。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后,又修建了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相传始建于公元四世纪中叶以后,北魏、西魏、北周时期,均有大规模的修建。 在这些石窟中,不仅留下了众多的佛像,也留下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瑰丽历史画卷,使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仍可从中领略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歌舞等生动形象的风采。 值得重视的是,过去国内外的传统认识认为蒙古族无建造石窟的习惯,蒙古草原也没有大规模的石窟。鄂尔多斯高原西部阿尔寨石窟的再发现,澄清了这一误解。阿尔寨石窟现存60多眼石窟(山体下部被砂石掩埋的尚不清楚),近1000平方米壁画,其中有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崇拜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