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
中国经济社会转轨中,现有事业单位如何改革是一个重要和复杂的任务。现阶段中国财政供养人口的大多数是在各种事业单位之内:公职人员4 000万人以上,其中约3 300万以上是事业单位的人员。涉及如此大规模社会成员的改革,高度敏感,具体事项上又牵一发动全身,需要通盘地作出深入细致研讨。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原则
考虑到我国事业单位与人员的相对规模明显偏大,建议以“优化存量,提升绩效”为重点,对增量高度审-滇,一般不鼓励、不支持(这里的增量仅指新形成政府背景事业单位机构的举措。那些完全由民间出资成立的公益性基金会、慈善机构等,应鼓励发展,不在此列)。今后改革的重点,是要解决存量适度缩减、结构优化和效能提高问题,坚决防止于改革之际出现新一轮机构膨胀。目前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对财政的压力很大,以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达到3300万人左右计,按每人年均3万元支出,各级财政一年就要支出1万亿元以上,而且这种支出的刚性特点十分明显。所以,把改革的重点落在“优化存量结构”上和“提升绩效”上,意味着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虽不是为了“甩包袱”,但也需充分考虑各级财政支出压力的现实制约和机制优化改进、效率提升的全局性意义。
就这个问题,愿提出三点意见:
第一,从中央层面,需要加强对地方增设事业单位机构、增加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适度控制。目前中央级次的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控制已十分严格,应当采取合适方式与手段,要求地方同样做到。
第二,提倡从“养人”到“养事”的改变。
就此涉及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我们一贯主张:事业单位改革中,应特别注重“政府采购”型的机制转变与效率提升。不增机构、不增人,那么公众新产生的公益需求如何满足?一是在大思路上提倡效率。优化存量的重点,就是鼓励现有的事业单位释放出更多潜能,更多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在机制建设中更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的公共服务领域,鼓励各级政府部门通过招标采购或特定委托等方式“购买服务”,将一些现有事业单位无法高效提供的、和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公益事业项目,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政府部门以招标的方式确定专业化的服务供应方,同时行使相应的监督权责,使财政资金直接用于“养事”而非“养人”。
第三,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总体上应积极支持,同时也承认差别。可鼓励的首先是门槛的公平准入。在适用财政支持政策方面,则恐怕很难较快做到“一视同仁”。比如对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其财政支出的相关政策目前显然还不能完全一致。
二、关于事业单位分类
合理分类对于推进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至关重要。建议尽量简化类别,避免形成交叉重复。
现已形成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大思路.是符合我国实际的,以社会功能为依据进行分类是可行的:目前一种基本意见是,按社会功能可把事业单位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行政类)、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转企类)和主要从事公益服务(公益类)三个类别。应该说,这三个分类基本能概括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特点,也比较便于掌握政策的分别实施。
还有进一步的意见提出,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下可以再划分三类,大体相当于财政的全额拨款(公益一类,如义务教育、基础研究和社区基本医疗.服务等)、差额拨款(公益二类,如公立大学、公立医院等)和自收自支(公益三类,如社会中介服务类)。对此,可说当下阶段这种细分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从财政预算管理的高度,也有意见认为,从中长期看,可考虑渐进地把第三类取消,只保留前两类,避免公益三类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类事业单位的界定发生种种扯不完的皮,有助于使政策类别的划分和合理的管理规则,能够清晰而理性。在当前条件下,某些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还难以一下子直接进入转企阶段,但需要表明改革态度,文件中可加注条款:“创造条件,鼓励此类事业单位加快转企步伐”。这种意见也应说有其道理。
但某些复合型事业单位怎样划清其类.别,或合理分解其不同组成部分的类别,要留下必要的弹性和进一步探索的空间,不能强求一步清晰化。如笔者所在的研究所,现承担政策研究(公益一类)、社会课题研究与咨询(公益二类)、教育(公益二类)、培训(公益三类)、办期刊(公益三类)等,且各项“事业”之间有不可忽视的互动、互益、支撑作用。以及结合、放大效应――如以“规范创收”稳定公益性研究的骨干队伍;以承接社会课题提升公共性政策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与研究能力;以研究生教育实现“教学相长”,形成独特的“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科研特色;以科研期刊助益于形成科研队伍的品牌和社会影响力等等。
“公益服务类”概念下到底如何细化,以及如何把握其动态的优化,最鲜明地体现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复杂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