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加强上市公司信息质量披露研究
加强上市公司信息质量披露的研究
摘 要:文章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着手,对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对策。
关键词:虚假信息 监管 注册会计师 民事赔偿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070-02
一、我国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的原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之所以如此严峻,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缺陷、政府功能失灵以及监管部门监管乏力等有关。外部监管环境的失效在一定程度上为虚假信息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为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制造和发布虚假信息提供了“温床”。
1.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的法律责任。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的法律责任规定:行政责任方面,《证券法》、《公司法》所规定的法律责任主要以行政责任为主,《条例》则全是行政责任的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是罚款和警告,其中关于罚款的幅度,《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有所不同: 《公司法》第203条:“公司在依法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等材料上作虚假记载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证券法》,第193条:“发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发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报送有关报告,或者报送的报告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由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以30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发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指使从事前两款违法行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刑事责任方面,《刑法》第160条、161条有关于信息披露犯罪的规定,主要根据涉案数额、危害后果和犯罪情节,认定是否犯罪。处罚方式主要是判刑和并处罚金,并且将信息披露犯罪区分为发行过程中和上市以后两种,其中发行中造假的责任较大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和非法集资金额1%~5%的罚金,对于上市以后的造假,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和2~20万元的罚金。相比之下,有关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很少。尽管在《证券法》的第63条和第202条以及《条例》中都规定“违反本规定而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而在证券市场建立之前就己存在的《民法通则》不可能对证券违法行为做出规定),这些规定都流于笼统,对违法行为如何认定、怎样追究责任人的民事责任、责任者的责任如何划分等问题,几乎没有涉及,或过于原则化或抽象,给司法实践造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执法环节薄弱,无法通过针对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民事诉讼来有效制约违法者。此外,尽管我国《会计法》几经修改,最终还是没有涉及民事责任的内容。
2.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方面,中介机构的行政责任在《注册会计师法》、《条例》和《证券法》中都有相关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没收非法所得、罚款、警告、责令改正和吊销资格证书等。其中罚款的数额为违法所得的1倍以上5倍以下。刑事责任方面,主要体现在《刑法》第229条的规定之中,即中介机构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如果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是因为严重不负责任,出具的证明文件有重大过失,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同样,有关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很少,仅在《条例》和《证券法》的部分条文中有一些原则性规定,即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至于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条件和责任适用等基本方面,则没有任何具体规定。对于中介机构而言,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规定基本合理。中介机构所受的行政罚款是其非法所得的1倍到5倍,而上市公司遭受的罚款可能只是非法所得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也就是说,中介机构的行政罚款数额比上市公司的还要高;同时,刑事责任的处罚也比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处罚要严重,判刑最高可以达10年,而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判刑最高只是5年。相对于中介机构的违法所得,与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相比,这样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已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但是,对民事责任没有具体的规定,因而也无法通过民事诉讼制约其违法行为。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法律责任体系之中,是行政责任为主,对民事责任的规定最为薄弱,即重在惩罚,而不是对投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