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挖掘民俗文化,促进文化旅游发展.docVIP

大力挖掘民俗文化,促进文化旅游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力挖掘民俗文化,促进文化旅游发展

大力挖掘县域民俗文化促进文化旅游发展 摘 要: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在远古时代,人类要想战胜自然生存下来,就必须组成群体。由群体进又产生了社会。在共同的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逐步形成一种共的生活模式和生存方式。共同的生活创造出了共同的文化,其中包括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民俗事项,如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同时也产生了共同的思维方式。民俗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是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镇远历史悠久,民族分布很有规律,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大力挖掘和开发这些民俗文化经济只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民俗文化 开发 旅游 民俗文化中的民是指全民,俗是指“知识和学问”,“民俗”就是普通百姓的知识和学问。是以“口头”、“物质”和“风俗”的形式传递的那部分传统文化,是以不同于“书面”、“正统”和“规范”的途径传递的文化。 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在远古时代,人类要想战胜自然生存下来,就必须组成群体。由群体进又产生了社会。在共同的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逐步形成一种共的生活模式和生存方式。共同的生活创造出了共同的文化,其中包括务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民俗事项,如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同时也产生了共同的思维方式。民俗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是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 一、镇远民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镇远是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贵州东部,东界湖南新晃,南临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地区的玉屏与石仟。镇远历史悠久,从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始建镡城县,至今已有2286年历史。全县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设12个乡(镇),其中:民族乡1个,即尚寨土家族乡。民族地区乡(镇)3个。即:涌溪、金堡、报京3个民族地区。全县设110个村(居)委会。总人口为26.06万人,有汉、苗、侗、士家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0.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1%,其中:苗族2.53万人,侗族6.89万人,土家族1.20万人。其它少数民族0.36万人。镇远民风淳朴、风情浓郁,被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样《儒林外史》胜赞为歌舞地,被中外游客称为“东方威尼斯”。 (一)嘎汪(田坝) 苗寨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民歌尤其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节(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欢聚一起踩鼓,跳芦笙舞,对歌抒情,寻求配偶,同时举行爬花杆、斗占比赛。苗族擅长渍麻织布、剌绣、蜡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蜡染、剌绣于一身,绚丽多姿。苗族主要从事家业。过去,狩猎是一项主要的副业,常用弓弩、火枪围猎猎物,实行“隔山打鸟,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间多神教和基督教。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份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份移至广西定居下来。侗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行歌坐月,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男女青年交往自由,女青年以来的访的男青年多为荣。男青年去时,每人都手提一个灯笼,晚上谁家的灯笼挂的多,说明谁家的女儿出众,其父母也很得意。过节时,男女青年唱对歌表示爱情。男人穿对襟或右衽无劣谔衣,包大头巾;妇女穿大襟无领上衣,穿百摺裙,束腰带和绑腿,包头帕,留长辫。以大米为主食,山区多吃糯米。好饮酒,嗜好酸辣味。打油茶、鱼生、腌鱼为自食和待客的上等佳肴。多数地区的侗族过春节,也有的地区在十月或十一月择日“过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日让牛休息,供以鲜草、糯米饭等食品。吃新节多在七月,届时以新米和鱼祭祖,预祝丰收。老人去世,男子须剃发。无论男女,均要汲水沐尸,而后装束打扮,含口银,忌铜铁附身。丧期孝事忌荤吃素,实行土葬。经济方面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也有一些林业,所产杉木非常有名。民间工艺较为发达,鼓楼和风雨桥是独具民族风格的建筑物。侗族有三大国宝——鼓楼、花桥和大歌。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有侗寨必有鼓楼。鼓楼模仿杉树形状建 造,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因为楼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议事的会堂,平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鼓楼是侗族文化土家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有神活传说、故事、谚语、长歌、短歌、寓言等。 竹枝词:由于土家族古代和近代作家都习汉文,文学诗词具有土家族特色的首推竹枝词。戏剧:土家族与汉族接触较早,明末清初已出现了戏剧班子。戏剧有茅古斯、阴花歌、傩戏、南戏、酉戏等多种。“茅古斯”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的一种原始戏剧形式。土家族人在长期的生产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