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8章2生命中的超分子化学与生物模拟
滚动角 尽管接触角(CA)是衡量固体表面疏液性能的最为常用的标准,但是要完整地判断其疏液效果还应该考虑动态的过程,一般用滚动角α来衡量。如图所示,滚动角的定义为一定质量的水滴在倾斜表面开始滚动时的临界角度。它由液滴在某一表面的前进角和后退角的差值决定,也称接触角滞后。小的滚动角和大的接触角是在表面保持良好的抗粘附性的两个重要条件 倾斜表面上的液滴 第32页/共59页 滚动角 一般认为,接触角越大其表面疏水性也就越高。例如图1.2中所示的三个表面从左到右疏水性依次减弱,因为从静态接触角来看显然左边大得多。但是如果将基底都倾斜很小的一个角度,就像图中所示的那样,可以发现最右边的液滴顺势滑落,而左边的液滴都不会下滑,从中可以看出静态接触角和动态接触角的本征区别,要设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浸润性表面,就必须考虑到液滴在微小力作用下滚动角。 三种表面上液滴的比较 第33页/共59页 影响固体表面浸润性的因素:一是表面自由能,二是表面粗糙度。 固体的表面自由能(又称表面张力)γSV越大,越容易被一些液体所润湿。以此为界可把固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高能的表面,例如常见的金属及其氧化物、硫化物、无机盐等,有较高的表面自由焓,这些材料容易被普通液体所浸润;另一类是低能表面,包括一般的有机固体及高聚物,这些材料的表面自由焓与常见液体相当,并且这些材料的浸润性与固-液两相的表面组成与性质密切相关。对于固体表面来说,一般按照其自由能的大小可以分为亲水表面和疏水表面。 然而,即使具有最低表面能的光滑固体表面与水的接触角也只有119°。而且,由于表面能是材料的固有特征,因此为了得到更好的疏水效果,改变表面粗糙度就变得尤为重要。 影响固体表面浸润性的因素: 第34页/共59页 固体表面的几种不同浸润形式 第35页/共59页 超亲水与超疏水状态 表面粗糙度可以增强表面的浸润性,这样就产生了两个特殊的浸润性状态:超亲水状态和超疏水状态。当水滴滴到表面上后,能够浸润表面并铺展开,同时接触角θ趋向于0°。这种表面就被定义为超亲水表面,表面所表现出的浸润状态(性质)就是超亲水状态(性质)。即使仅仅通过高表面能的物质修饰,有些表面也能表现出超亲水性质。即使如此,在多数情况下,由表面结构产生的二维、三维毛细作用仍然是实现超亲水表面的关键。相对的,超疏水表面是指那些表面静态接触角大于150°的固体表面。这种特殊的疏水状态(性质),被称为超疏水状态(性质)。 早在1936年Wenzel就认识到了粗糙度对浸润性的影响,他将Young氏方程修改为: 式中r定义为粗糙度因子,是指固体的真实面积与其投影表观面积比, θw是粗糙表面的表观接触角.对于Wenzel方程,液体和粗糙固体表面接触的部分是完全浸润,由于粗糙度因子r总是大于1,(1)θ90o时,θw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而降低,表面变得更亲液;(2)θ90o时,θw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而变大,表面变得更疏液。 第36页/共59页 超疏水状态 超疏水表面五种假设的状态:(a)Wenzel状态,(b)Cassie状态,(c)Lotus状 态,(d)Wenzel与Cassie的过渡态,(e)Gecko状态。 第37页/共59页 最常见的超疏水状态有两种:Wenzel状态与Cassie状态。对于Wenzel状态,水滴以浸润模式接触表面,就像是“钉”在表面上,表现出了极大的接触角滞后。由于此时水滴在表面上不能在表面上滚动,所以测量滚动角不能反应表面的接触角滞后。相比较而言,在Cassie状态下,水滴以非浸润模式接触表面。此时由于水滴与表面较低的粘附力,水滴很容易从表面上滚走。这种表面的接触角滞后现象就可以通过测量滚动角来反映。 作为Cassie状态的一个特例——Lotus状态:分级结构; Gecko状态:在Cassie状态下,复合表面的空气的是与环境连通的。 Gecko状态一种是与环境相通的;另一种是被封闭在PSNT内的,一旦水滴被外力拉,封闭在纳米管内的空气的体积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引起负压,这样就可能产生一个“粘附”力。 第38页/共59页 8.3.2.1 结构对润湿性的影响—从天然到人工合成 (a)分级微纳米结构及其对水表现出的超级抗粘附力 荷叶具有161o左右的接触角(Contact Angle (CA))和小到2o的滚动角(Sliding Angle (SA)),这是其具有超强自清洁效应的根源。根据Barthlott和Neinhuis的研究表明,其较大的接触角主要是由于荷叶表面的植物蜡以及微米尺度的乳突结构的贡献。其表皮的植物蜡提供了低的表面能,而微米尺度的乳突结构则在其和水接触时创造了大量的空气空穴,这对提高其超疏水性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