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学前卫生学)第四章学前儿童的心理障碍和 与问题行为.ppt

(学前卫生学)第四章学前儿童的心理障碍和 与问题行为.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前卫生学)第四章学前儿童的心理障碍和 与问题行为.ppt

四、发育障碍 (四)孤独症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以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病多见于2~3岁的幼儿,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 1.症状 (1)语言障碍。2~3岁的儿童出现语言倒退或不能说话;或语言表现为无意义,刻板重复一些词语;言语的声调、速度、节律、重音等方面异常;语言理解能力明显受损害,只会“鹦鹉学舌”。 (2)社会交流障碍。不能与周围人群(包括父母)进行交往,喜欢独自玩耍,明显缺乏社会情绪反应;也不能与人进行注视、表情或身体动作的交流;遇到困难不会寻求支持。 四、发育障碍 (3)行为异常。如喜欢刻板地重复某一动作和姿势;对个人的生活环境不愿或拒绝做任何变动;对某些东西特别依恋;对某些东西(如玩具)的非主要部分特别感兴趣(如气味、表面感觉、产生的噪声等)。 2.训练 目前,针对孤独症的治疗重点是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以回归社会作为治疗目标。主要针对患儿的语言、运动、感知觉进行专业训练,逐步提高患儿的能力。这些训练通常在专门的治疗机构进行。 第三节 学前儿童常见问题行为及干预 一、问题行为的界定 二、托幼园所常见问题行为 三、问题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四、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 一、问题行为的界定 有关问题行为的划分和分类,因调查工具、调查目的不同分类形式多样,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上海市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该市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调查,列出了28种问题行为,即拔头发或吸吮手指、咬指甲或磨牙、挖鼻孔、口吃、遗尿、动作笨拙、抽动症、情绪易变、过分哭吵、离不开母亲、不愿去托儿所或幼儿园、怕陌生人、多种恐惧、暴怒、任性、在家待不住、大声叫喊、爱争吵、打人、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说谎、过分依赖、懒散、不爱与同伴玩、畏缩和屈从、白日梦、屏气发作。1993年全国城市协助调查组曾对22个城市24 013名4~16岁儿童进行问题行为的调查。该调查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将问题行为归为抑郁、精神分裂症倾向、交往不良、强迫倾向、心因性躯体症状、社会交往退缩、多动、攻击性、违纪、残忍、性问题、敌意、年龄和行为不符合、不独立等。 二、托幼园所常见问题行为 (一)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具有伤害意图或伤害的有意性行为。它是幼儿和学龄初儿童高发的问题行为,也是被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行为之一。 二、托幼园所常见问题行为 2.原因 目前,围绕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的研究非常广泛。有专家学者从理论层面阐述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如习性学理论、挫折一攻击假说、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等;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考察、总结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众多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儿童的气质与体质、儿童性格、同伴关系、社交技能、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家庭教育方式、媒体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与攻击性行为有关。具体到个体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常见原因是:受挫折、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交往技巧、气质类型、父母的养育方法、缺乏安全感、受媒体影响等。其中,家长、同伴和媒体的示范作用是重要影响因素。 二、托幼园所常见问题行为 3.预防 预防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十分重要。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给幼儿树立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切勿以打骂处理家庭矛盾或以打骂对幼儿进行教育;平时要注意幼儿故事书和动画片等媒体的选择,尽量避免看有暴力的影视片。在托幼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游戏活动,如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等,通过对沟通、协商、让步等交往方式的实践练习活动,帮助幼儿提高交往技巧、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等,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二、托幼园所常见问题行为 (二)幼儿社会退缩 幼儿社会退缩是指在社会情景下或者说在同伴环境下,幼儿所表现出的跨时间情景的各种独处行为。其主要特征为在熟悉社会情境下的独处行为,表现为较低的互动频率(叶平枝,2007)。 1.原因 幼儿社会退缩与性格、人际关系、家长、文化等因素有关。通常这类儿童性格内向、胆小、自我评价低,在儿童的早期没有形成安全性依恋;同伴交往中被同伴拒绝、排斥和欺侮,会使儿童远离群体出现退缩行为;家庭中,家长过分溺爱、过多保护和限制、过高期望和要求等均可导致儿童退缩行为的产生。家长的溺爱、保护和限制,剥夺了幼儿学习、体验社会交往能力的机会,往往会降低幼儿交往的自我效能感 上 页 下 页 返 回 主 页 结 束 学前卫生学 王练 编著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 第一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的因素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障碍及预防 第三节 学前儿童常见问题行为及干预 第一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的因素 一、学前儿童行为发展特点 二、影响学前儿童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