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家庭教育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 2010年7月上报
家庭教育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
隐珠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张霞
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人们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却往往不被重视,孰不知,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有深远的意义的。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良好的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我国古代家教思想中提出了“教子婴孩”、“早谕教”,告诉人们,在孩子无所知、无所疑时,进行教育是容易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因此,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更多更大。
一、走出自我,养成与人分享的习惯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考虑每一件事,只有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愿望,才能更好地接纳他人,与同伴友好相处。由于他们只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不会想到别人的渴望或痛苦的心情,这必然导致独享、自私行为的发生。如何让孩子从“自我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这需要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 ,帮孩子懂得与人共享是增进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私的孩子不容易与人交往;相反,慷慨大方、与人为善的幼儿则能很快融入集体,被人接纳。因此,培养与人分享的良好习惯是每个孩子进入社会的前提。
1、树立榜样。南斯特娜夫人说过:“孩子一切良好习惯的形成,完全靠父母的榜样。”“上行下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些都是要求父母以身作则的格言。孩子模仿力强,他们常常无意识地模仿身边人的举止言行。在家庭中父母要有意识创造良好氛围,为孩子树立榜样。不论对内还是对外,都要做到不卑不亢、坦诚相待,把尊老爱幼、先人后己作为相处关系的行为原则;也可以利用故事中的人物或幼儿身边的人为其提供效仿的榜样,使幼儿在言传身教中受到良好影响,让孩子的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
2、培养与人分享的动机。父母的督促毕竟是外力,要想让孩子自觉地与人分享,应该培养其发自内心的愿望和动机。这种动机来源于孩子与他人在分享中所体验到的愉悦感。我曾见过这样一幕:几个孩子分饼干,有一个没分到,另一个立刻给他一片,别人问他:“你为什么给他?”那个小朋友说:“因为他没有得到饼干,心里一定很难过,如果大家一齐吃,大家都高兴。”因此,这个小朋友赢得了称赞,体验到了分享的乐趣,激发了他再次与人分享的动机。这是成功分享的例子。父母让孩子在与人分享活动中充分体验与人共享的乐趣,从他人的快乐之中获得快乐与满足,就可以使孩子走出自我,养成与人分享的习惯。
3、积极创造与人共享的机会,为孩子营造模仿的时机,创造分享的机会。如吃东西时让孩子做分发者,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为之提供了分享的锻炼机会。再如请同伴到家里玩玩,鼓励孩子把自己喜欢的玩具给他们玩,把好吃的拿给他们品尝,让孩子从与伙伴相处中获得满足。
二、摆脱依赖,养成自立的习惯
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娇惯,事事大包大揽,不给孩子动手机会,会令孩子形成依赖心,以至缺乏自立能力。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儿童期是人生独立生活的时期。”儿童之间本来就拥有一个独立的小世界,我们应该“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让孩子尽早学会自我服务,通过独立协商解决冲突,并参与合作,才会被这个世界所容纳。
1、鼓励孩子“自己来”。对孩子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不会到会的,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自己脱衣系鞋带,这些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对独立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影响着孩子走向独立的信心和进程。父母要顺应孩子的发展变化,满足孩子的独立要求,鼓励其积极探索,从而获得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其“试一试”,同时给予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使之掌握一些必须的技能;孩子在“自己来”的过程中,难免会把事情做糟,如“把地板擦的一绺绺儿,玩具收拾的大杂烩,筷子搅的饭菜撒一地,洗衣粉倒了一大袋......,家长由此产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自立习惯的形成,若支持、鼓励、指导孩子,则会更加进一步激发孩子的独立做事的愿望,增强自信心,使孩子”我自己来“的 自主愿望逐步转化为独立做事的能力习惯;反之,则会击消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失去做事的自信,不利于其自立习惯的培养。
2、放开手,让孩子自己走。好多父母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想法,这实际是父母的一相情愿。孰不知,孩子的能力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的,没有锻炼机会,独立性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行动上要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独自走向属于自己的天地,并以积极的语言和行动鼓励,使其在探索自己天地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认识上、动作上、能力上的不适应,不协调,不断提高独立性,养成自立的习惯。节假日家长带孩子远足踏青时,一定要放手孩子,如:让孩子自己背包,自己行走,进公园时买票带路,孩子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