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知识艺术史导论 中国文化知识史课件.pptVIP

中国文化知识艺术史导论 中国文化知识史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知识艺术史导论 中国文化知识史课件.ppt

中国文化艺术史;;西周编钟;铸有“中国”一词的何尊;参考阅读书目: 1.《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2.《中国艺术史纲》,长北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7月版。 3.《中国文化史概要》,谭家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增订版。 4.《耍聪明的中国人》,石之轩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自己人的评价 火轮船者,至拙之船也;洋炮者,至蠢之器也。船以轻捷为能,械以巧便为利。今夷船煤火未发,则莫能使行;炮须人运,而重不可举。若敢决之士,血刃临之,骤失所恃,束手待死而已。(王闿运) 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胡适); 如果要列举中国文化一个最致命的软肋的话,那么就是它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和忏悔,缺乏这种忏悔的精神和习惯。在绝大多数问题上,这个民族很容易坠入情绪的蛛网,坠入是非纠葛之中;即使是反思,也只是那种浅层次的、一种情绪和功利的总结,很少有那种真正地、平和而有深度地对于内心和人性的挖掘和警惕。而且这样的思索又极容易受到各;种各样派别、立场、权力或者别有用心的阴谋左右。这样的状态,使得我们在五千年不算短的文明史中不断地犯着同样的错误,缺少实质性的进步和飞跃。 我们能够意识到历史的荒诞性,但我们却意识不到现实的荒诞性。这样的缺乏,是因为我们对于现实缺乏足够的警觉,也缺乏一种由思想高度所拉开的距离,以及对历史和幻象应该保持的冷静。(赵焰);导 论 一、释“中国” “中国”的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后来“中国”所指空间范围逐渐扩大,有了多种引申:一是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二是国境之内;三是中等之国;四是中央之国。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第一种。;至战国晚期,七国都纳入“中国”范围,见《荀子》《战国策》等书,已包含秦、楚、吴、越等地。 秦汉帝国建立后,“中国”领域放大,??括东南至海、西北达于流沙的朝廷管辖的广阔地区。 以“中国”为非正式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首见于《史记·大宛列传》。; “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往来照会公文,言及中方,有“大清”“中华”“中国”等多种说法,而以“中国”用例最多。;“中国文化”之“中国”在作为历史范畴的“中国”这一逐步扩展并定位的空间中得以发生、推进。;二、释“中华民族” “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词的简称,较早出现在魏晋南北 朝,以《魏书》《晋书》用例 为多。 由“民族”与“中华”组成的复合词 “中华民族”,出现于晚清,曾与“中国民族”同位并用。; 中华民族呈“多元一体格局”,“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多元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多元,使得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现实格局色彩缤纷、生机勃勃,在多样性中保持了强劲的凝聚力。;三、释“文化”“文明” 1.文化 “文化”是汉语古典词,又在近代被用来翻译西洋对应词,从而赋予新的内涵。 “文化”构成整词,始于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是与武力相对应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正所谓“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中国古代的文化指文治教化,即运用文物典籍和礼乐制度,来教育和感化人民。 “文化”获得现代义,是在日本人以此词对译西洋术语的过程中开始的。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了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这个过程的结果。简言之,人类实践的能力、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即文化。 按三分法:文化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后者又可分为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其中精神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总之,文化是人们争议较大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时髦的话题,它有无与伦比的构词能力。美国学者罗戚勒对文化有一个较为经典的描述:“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于捉摸了。我们不能分析,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描述,因为它的形态千变万化。可是,当我们要寻找文化时,它仿佛像空气,除了不在我们手中以外,它无所不在。”;2.文明 与“文化”相近的古典词是“文明”。“文明”之“文”指文采、文藻、文华;“明”指开明、明智、昌明、光明。联合而成的“文明”指从人类物质生产(尤其对火的利用)引申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 中国人认真区分“文化”与“文明”。始于胡适,他将“文明”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