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深处“蚩尤部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密林深处“蚩尤部落”

密林深处“蚩尤部落”   直到今天,这里还是和“净土”、“神秘”、“原始”之类的词语形影相随。虽与县城咫尺之隔,却俨然另外一个世界。男人枪不离身,古代武士装扮,崇拜太阳,以树为神,信奉生死轮回,尊崇千年习规,四周“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吠夕阳中”,风光旖旎,恍如隔世。有人将这里称为触摸苗族原生态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      丛林分割的山寨      从江县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角。珠江的支流都柳江自西向东流过,两岸青山夹江对峙,从江就建在山与水的间隙,形成狭长而起伏的城区。半个世纪以前,国道尚未修通,都柳江是贵州高原通往两广最便捷的途径,江面上放木材的排筏一年四季川流不息。都柳江不但曾是交通要道,还是民族大迁徙的走廊。   岜沙距离从江县城7公里,在抬头就能望见山寨里侗??建筑标志鼓楼的视线里,显得十分突兀,这是一个纯粹的苗族部落,通常被冠以“最后的一个枪手部落”称号。有学者推测,秦汉时期,苗族先民在朝廷的屡屡征剿下被迫辗转西迁,一部分人南下广西,继而沿都柳江进入月亮山麓定居,岜沙苗族很有可能源于其中一支。   岜沙是侗语地名,菌语称做“分送”,译成汉语又变成了“草木繁盛的地方”。由于受季风影响,冷暖气流交汇频繁,年降水量充足,5~10月份更是雨水丰沛。这里原始森林密布,郁郁葱葱,起到天然屏障作用,层层环绕,又分割成五个自然山寨。   干栏式吊脚木楼依山而建,高低错落,连成一片。山寨周边,田园叠翠,水坝纵横,竹林摇曳,采摘的妇女在羊肠小道上闪现,牧童借着落日的余晖赶着牛回返……金秋时节,挂满稻菽的禾晾与青山交相辉映,有一种旷达不羁、气度神圣的优美。古诗云:林光千里碧万重,花心沁骨春颜红。      沿袭祖先的习俗      岜沙注定不能拒绝外界的关注。当“岜沙”被外界形容为海市蜃楼时,密林深处的岜沙人正一如既往地沿着祖先的足迹踟躇而行。大寨、宰戈新寨,因为受旅游开发影响,露出些微商业化气息,拍照,表演都以付费为前提,倒是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依然如故。而较远的宰庄、王家寨和大榕坡新寨,没有受到丝毫浸润,还是一幅拙朴的千年传承下来的生活图画。   岜沙人的装扮与祖辈别无二致,保持已有一两千年。男子身着土法染制的黑色高腰衣,黑色直筒大裤脚,走起路来携风带气。他们的发型和剃头方式更属异类。男人,头部四周剃得精光,头顶却高高地挽着一个发髻,个个肩上扛着火枪,腰间别着砍刀、挂着鱼篓,一身古代武士装束。女子则身穿大襟衣、百褶裙,扎着彩条绑腿,走起路来婀娜多姿。   因为林深木厚,岜沙到处郁郁葱葱,我沉陷在其中,感觉空气里总是弥漫着淡淡的树香;寨前寨后都是遮天蔽日的于年古树,风吹过时卷起阵阵松涛。黔东南的许多苗寨都有一片不得随意砍伐的“保寨林”,而树在岜沙不单备受呵护,甚至还被崇拜和祭祀。据说岜沙人生小孩、办葬礼都和树建立起紧密关系。死后不造坟、不立碑,每逢此时,家里人都要栽下一株新树,在下葬的地点种一棵树。那些参天古树说明,岜沙人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居住在这里。显而易见,每棵树下都有一个岜沙人的灵魂。   对树的崇拜已渗入每一个生活细节。假如遇有人畜不安、生活不顺或天灾人祸都要到寨头大树下烧香祈祷。把树木当神祭拜,保护树木因此也成为习俗。这个传统经年累月,世代沿袭,当地的森林得以永远茂密葱翠,不会凋败荒凉,完整地保持至今,堪称伟大的奇迹。   烧柴怎么办呢?岜沙严禁砍伐寨边的古树,但允许在附近的树林里砍柴;除了自己留用,都在每个周末的赶场天挑到县城卖掉以补贴家用。赶场每次只能挑一担柴,并且必须徒步往返,据说这也是不成文的规矩,后来被写进民约:村民盗伐林木除了退回赃物外,还要处罚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请全寨的人食用;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更切实的原因是一担柴卖6块钱,而从江县城到岜沙的单程车费是3块钱,如果坐车将一无所获,索性岜沙的柴禾供不应求。1977年,岜沙人倒是砍倒村头一株直径1.2米的古香樟运到北京用于建造毛主席纪念堂。随即,就在树址建造起一座八角亭以示纪念。   我是有点紧张地看完了“镰刀剃头”的整个“节目”,这是岜沙男子独特的成人礼,苗语称之为“达给”:岜沙男孩从出生那天起,不能随便洗头、梳头,更不能随便剃发、剪发,到十五六岁时用镰刀把一头长发统统剃去,只留下中央的一撮并梳成高高的发髻,也就是堪称岜沙部落标志的“户棍”发型。在村寨子的房前屋后、坝上沟里穿梭,总是会见到留着特别发型的孩子,目光清纯的样子,再点缀上那一头留着青白头皮的一绺,走起路来一踮一跷的劲儿,很是有趣。   我的目光也会落到岜沙人的身后。暗红色葫芦放有火药、铁砂,竹篓里是镰刀,竹篓的左边是柴刀,每个芭沙的成年男子都是如此。最简单的也少不了那柄柴刀。   岜沙至今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