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张开济和他建筑设计作品追忆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张开济先生.docVIP

建筑师张开济和他建筑设计作品追忆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张开济先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筑师张开济和他建筑设计作品追忆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张开济先生

建筑师张开济和他建筑设计作品追忆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张开济先生   2006年9月28日凌晨,在国庆节快要来临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张开济大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两天后,当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徜徉在天安门广场之中,从矗立在广场周围的天安门观礼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建筑物上,似乎还可以感受到张开济老人的音容笑貌。      2006年10月6日,当人们步入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的收官之作――传统与现代气息并存的苏州博物馆时,谁也不会想到,2002年4月,就在此地举行的苏州博物馆方案研讨会及奠基仪式召开前夕,年近90的张开济不远千里应贝聿铭之邀来到这里,当两位老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感动。虽然,张开济先生对于苏州博物馆的建设未给出很多建议,但当我们再次置身于此的时候,还是不由得会睹物思人,回想起两位老人那次难得的相聚。   作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建筑师中的一员,张开济有着辉煌的成就,有人曾这样评价“张开济设计了半个北京城”。由他设计的许多建筑,早已载入新中国的建筑史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天安门观礼台、北京天文馆、三里河“四部一会”建筑群……这些建筑早已与北京城浑然一体。张开济以天地为背景,以砖瓦、水泥、石头、土木为材料,完成了一件件宏伟的作品。这些作品将延续着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的智慧、他的灵魂,乃至他的生命。   张开济原籍杭州,1 91 2年出生于上海,1 935年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在英商公和洋行设计部和基泰工程司供职。以后,张开济在南京、上海开设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1 949年秋,张开济由上海到北京,加入了永茂建筑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前身),后任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他还担任过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1 990年被建设部授予“全国建筑勘察设计大师”称号,2000年获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张家家学渊源,张开济先生的父亲是复旦大学建校后第二届毕业生中的第一名。他学贯中西,先是教书,后受聘于上海文史馆。张开济先生曾回忆说“当时我的父母是不同意我考建筑系的,他们认为经济对男孩子来说是很理想的专业,对未来发展比较有保证。经济系毕业了,好去银行里面工作,这样的工作是有保障的‘铁饭碗’啊。可是我对父母说我喜欢建筑,他们就同意让我考考看。当时只有中央大学才有建筑系,所以就报考了那里。我估计,当时我父母的想法是,如果我考不上建筑系,就只能死心塌地地回来考经济系。”结果,未遂张家父母之愿,张开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南京中央大学建筑专业。张开济说:“我父亲很不高兴,是母亲送我去的南京中央大学。当时还闹了一个笑话,我母亲当时很年轻,中央大学的老师看见我们母子,还以为我是来送我母亲上学的,赶紧对我们说,女生宿舍还有的。”   新中国成立前夕,张开济面前有三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一是应其业主陈果夫之邀同去台湾:二是去美国留学――他已通过自费留学生考试,一切手续都已办好;然而,他选择了第三条道路,留在祖国大陆,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张开济说“当时我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人生抉择,这是因为一个统一和富强的祖国是我多年的愿望;另一个原因在于,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   张开济先生曾不无自豪地说,天安门广场有两项他的得意之作,那就是广场东面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天安门前的观礼台。1 954年初,为了满足国庆等大型活动的需要,国家决定在天安门城楼两边修建观礼台。当时在北京市的建筑界还搞了一场小型的竞赛。建筑师们出了多份设计方案,有的设计师把观礼台设计得特别突出,高过天安门的宫墙,上面还计划修一大排颜色艳丽的琉璃瓦;有的设计师将观礼台设计成金黄色,比天安门还鲜亮。而张开济的方案则最简单,高度不超过天安门的红墙,颜色与城楼浑然一体,餐厅、休息室、医疗室全部隐藏在观礼台之下,功能就是在需要时供来宾观礼用,不需要时则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不破坏天安门的整体景观,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最后,张开济的设计方案胜出。张开济说“越不起眼越好,没有必要建得富丽堂皇,那样只会喧宾夺主,破坏天安门的古朴形象。”天安门观礼台的高度比天安门的宫墙还矮一些,广场上的游人视野可以越过观礼台,看到里面郁郁葱葱的树木,这正是张开济的用心所在。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东,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对立,设计上既要风格统一,又要各具特色,张开济先生为此颇费脑筋。他曾回忆到:“国庆十大工程是周总理亲自抓的,有一次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立面图请他审查,周总理在看了后说都很好,这两个建筑廊子一实一虚.柱子一圆一方,互相呼应,但他提出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柱子看起来太细了。当时我不在场,事后别人把总理的意见转达给我,我说要当面向总理说明。在与总理见面后,我说虽然在立面图上看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