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历年一甲子焰火明灭中中国心灵.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旧历年一甲子焰火明灭中中国心灵

旧历年一甲子焰火明灭中中国心灵   古代中国人最注重两个时间周期的循环:一个是春夏秋冬的四季迁流;另一个则是六十年一个花甲子的大周期,也就是唐诗所谓“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2009年的元月,不仅将迎来己丑年的旧历新年,还即将临近苍黄鼎革六十年的纪念典礼。两个周期循环毕竟有大不同,前一个周期我们每一年都会亲身见证,后一个周期则几乎耗尽人的整整一生。那些曾经亲身经历过1949年的旧历年的往日孩童,此刻已经垂垂老矣。除夕夜依然焰火明灭,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却已经遭遇过沧桑巨变,无论气质性情还是思维意境皆已不复当初。      其实,回到六十年前的1949年,旧历年这样古老风俗就已经是遭遇过革命挑战而历劫犹存的河山旧物了。国民政府是代表工业化的现代力量,起先并没有气量去包容一个古香古色的农年。但政府数度行文,意欲废除旧历年的年俗,都以失败告终,这说明打算直接与西洋并轨的现代工业社会,并没有像它所预计的那样一举取代古老的农业生活,相反的,认它再怎么来势汹汹的文化洪水,却完全冲不倒数千年以来人们以习惯与智慧构筑的心灵堤坝。当时的北平刚刚结束被重重围困的窘境,可是百姓过年的喜气劲儿并没有因此而减弱,一篇文章中说:“年夜饭后的那个柿子和水萝卜是非吃不可的”,另外“妇女头上戴的红翠花是不能少的”,还有就是“春联、窗花大多数家里都是自己写、自己剪”。另一位生活在梅州古镇的老人谢云香则回忆说,1949年那年,“大年三十上午要敬拜天地众神,因为穷,准备的供品也是少得可怜,大人们在念词中就要请求诸神明原应该,保佑在来年能够生活好一点。”(《南方农村报》)从城市到乡下,虽然正在遭遇新旧鼎革的巨变,人们的旧历年仍然年味十足。全家人聚在一起守岁,等候见证一阳初起的那一刻;正月初一大拜年,小辈人恭恭敬敬给长辈磕上一个头;彼此互道祝福,在锣鼓声中扭起欢快火爆的秧歌……旧历年是古典中国的狂欢节。但是,那是在传统中国人敬神尊祖、爱人乐生的精神信仰背景之下的狂欢,是在以感通天地万物、友爱同胞大群的方式,实现一个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对平???麻木的日常生活的超越。旧历年是典礼,是仪式,是传统中国人心灵的释放与回归。   一甲子过去了。在这六十年中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大事情。生活在进步,但是,同样的也经历了太多曲折与苦痛。六十年中,中国人如何过旧历年?旧历年的风俗变迁的小小细节背后,有着中国人心灵世界的哪些沧桑巨变?1959年的旧历年,“灾害”年月,大家一起在生产队食堂喝稀粥。谢云香老人说,“没有了祭祀,没有了舞狮,更没有了敲锣打鼓,一切过年的活动都取消了。”1969年的旧历年,“革命”当道,“破旧立新”的步伐就更进了一步,据谢云香老人的回忆:“似乎整个新年都是在开大会、喊口号、搞批斗中过来的,就是在年初一,还一样要升国旗念语录呢!不准给鬼神烧纸磕头,也不准敬天。”至少在如何对待旧历年的问题上,公共权利的这个治理思路,事实上接续和发展了20世纪上半叶的“并轨”思路。只不过,无论社会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与西洋并轨,还是与苏俄并轨,都是急于创造新文化,开始新生活,而对于那些源自古老的农业生活的精神传统,都缺乏基本的“温情与敬意”(钱穆先生语)。旧历年,沾个“旧”字,以至于人们不约而同将其学名改定为“春节”,可是“旧”的就代表比较愚笨低劣吗?而“新”的就一定更加合理、更加先进吗?   过年的事情虽小,但其中透露了我们这些20世纪的后生小子们过于简单和骄傲的心灵逻辑。我们以为“新”的可以完全替代“旧”的,岂不知,所有称得上有价值的新东西都是从旧东西里面一点点生长转化出来的。当那些旧的习俗和信念在强大的冲击力之下破碎了,瓦解了,新的生活的建构又怎能不沦入空洞、贫瘠、扭曲的艰难境地?传统的过年首先在我们的轻慢和狂躁的“新生活”中渐渐自我作古,接下来,我们就在没有文化准备和心灵准备的情形之下,顿然迎来了国门洞开的日子。清风徐来,我们也想重新让包括过年在内的生活细节都走向合理化、正常化,但是,这一切会那么容易吗?      1979年的过年是热闹而兴奋的。人们认真置办年货,努力营造氛围,锣鼓喧天,爆竹不断,就是为了找回那久已失落的年味儿。那一年,人们还只能齐凑在收音机旁边,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来打发那漫长又短暂的大年夜。可是,那似曾相识的炮仗声中,年味儿却毕竟像是串了味儿,有点说不明白的陌生感,不仅“敬拜天地众神”的肃穆庄重终究难再找回,当人们彼此拱手祝福,眼神中也夹杂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冷漠和敷衍。过年嘛,需要一个像模像样的仪式。多年的泛科学话语的教化,让人们不再能够提起精神,煞有介事地敬拜天神、祭祀祖先。这时候,1983年的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春节联欢晚会,使得围着电视机看晚会成了迫切需要一个过年仪式的中国人立即接纳并践行的新年俗。物质日益丰富,但生活也日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