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通往春天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通往春天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托地铁5号线开通的福,国庆长假后第一天上班,李先生在五十分钟内毫无悬念地抵达其公司所在地――位于地铁国贸站东南角的建外SOHO写字楼。
李先生的家位于北京北郊天通苑,这是一个集中了30多万人口的高密度居住新城。在地铁开通之前,由于进入中心城区道路载能有限,加之高峰段交通流量巨大,天通苑被人们无奈地冠以“天堵苑”。
如今,这一切将被彻底改变。据北京交管局统计数字显示,地铁5号线开通一周,天通苑地区报堵下降近72%,出现了7年来头一次早高峰不堵车的奇迹。
事实上,李先生的“快”乐生活,只是轨道交通显著改变中国数以亿计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而发生在中国的一切对于世界城市轨道交通来说,更像是一条长长胶片中色彩斑斓的一格。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
在欧洲城市发展历史的早期阶段,相对于意大利和法国,英国的城市发展水平并不显赫。但到18世纪中叶后,以产业革命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让这一切开始发生改变。伦敦――这个庞大帝国的中心比以前的任何城市发展得都快。
从1800年到1831年,伦敦人口数量从不到100万上升到175万,几乎翻了一番。不断新建的房屋、商店、办公楼和工厂为日益壮大的产业大军而建造起来时,伦敦开始显得力不从心甚至不堪重负。两百多万市民需要有更为快速、便捷的运输工具,以缓解狭窄街道上拥挤车辆带来的交通压力。
1843年,一位名叫查尔斯?皮尔逊的律师针对伦敦日益膨胀的人口造成的交通压力,把修地铁的建议提交到议会。这份建议开创性地将城市交通的空间范围扩展到地面之外的领域。
1863年1月10日,在这个报告提交国会整整20年后,一列由蒸汽机车牵引的敞篷列车载着兴奋新奇的乘客,在伦敦法林顿和主教路之间6.5公里的地下轨道上呼啸而过。世界地铁由此诞生。
尽管当时的地铁隧道内弥漫着蒸汽机车喷吐的烟雾,人们还是争先体验这工业化和城市化共同催生的文明新成果:在对公众开放的第一天,乘客人数就达到4万人次,按照当年7月的统计,之前的六个月里乘客共计477万人次。
紧随英国之后,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下半叶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美国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这一进程的伴生成果是巴黎、柏林、阿姆斯特丹、纽约、东京等众多工业大城市的纷纷崛起,它们的出现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颠覆着城市的结构形态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但繁华如锦的后面依旧是曾经上演在伦敦的喧哗、躁动和拥堵,修建地铁仍然是无法替代的最佳选择。
资料显示:从1863年到1899年,有美国、英国、法国、匈牙利和奥地利等5个国家的7座城市修建了地下铁道;从1900年到1924年,欧洲和美洲又有9座城市修建了地铁,包括柏林、马德里以及费城等;从1925年到1949年,由于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城市轨道建设速度放慢,这期间莫斯科地铁于1935年建成通车;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0年至1974年间,欧洲、亚洲和美洲有30余座城市地铁相继通车;1975年至2004年,世界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又有30余座城市的地铁相继通车,其中亚洲有20余座城市开通了地铁。至2004年,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已有142年历史,全球115座城市修建了地铁,线路总长超过7000公里。
在地铁线路不断向前延伸的同时,其它形式的诸如有轨电车、轻轨、磁悬浮等也纷纷加入到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家族中,并以不同方式和地铁共同搭建了构建于城市地面、地下和空中的立体交通网络。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城市轨道交通,依然是无可替代的具有独特优势的新交通方式,而于1994年4月新加坡召开的国际市长会议上,则进一步明确其为现代化城市标志。
从舒缓到激越的中国之路
有所相同亦有所不同。
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在与城市化水平保持密切关联的同时,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之路有着独特的传奇色彩。
1965年7月1日上午9时,在京西玉泉路西侧两棵大白果树下,北京市长彭真主持了北京地下铁道开工典礼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邓小平、罗瑞卿等出席了此次开工典礼。年近八旬的朱德元帅拿着一把扎着红绸的铁锹,完成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的破土。出于战备工程的保密考虑,组织者明确表示地铁开工典礼的消息不登报,只作为内参保留。
事实上,将地铁工程定位于战备工程是从工程筹备一开始就已定调。
1953年9月,北京市委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名为《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的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及早筹划地下铁道建设。
众所周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是修建地铁的首要目的,但当时北京常住人口还不到300万人,机动车也仅有5000多辆,况且修建地铁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在此时筹建地铁似乎过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