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 第十章——国家与社会:制度变迁的样式.pptVIP

011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 第十章——国家与社会:制度变迁的样式.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11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 第十章——国家与社会:制度变迁的样式

杨光斌 李月军 著 重点问题 我国一体化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评价一体化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经济改革对国家与社会关系有什么样的影响? 如何认识市场经济下单位体制的政治性质与单位功能? 村民自治的民主理论价值是什么? 如何认识新兴社会组织在我国政治过程中的作用? 一、高度一体化的国家与社会(1949-1978)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官僚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被列为革命的主要对象。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国民经济计划体系的建立和统购统销政策,新中国终于实现了党-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控制,行政关系取代了市场关系的一切残余。 国家对城市社会的渗透与控制 20世纪50年代初,党发动了一系列政治活动。这个过程的基本特点是政权力量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即通过发动群众控诉和揭发反动分子的罪行,由政府对其进行镇压和惩罚,同时向群众灌输党的意识形态并使群众拥护和服从党的权威。 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渗透与控制 随着宗族组织的日益衰败,国家行政组织的触角也向乡村社会基层延伸。政社合一的大队建制最终得以形成的一个关键是中共党支部在大队一级的普遍建立。 社会成员对国家的依附 随着党-国家对社会资源全面垄断地位的确立,社会成员对党-国家的依附关系也最终形成。这种依附关系主要是通过以下这些制度安排实现的。 劳动就业制度:1955年到1957年,新中国形成了这样的劳动制度:国家对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承担起安排就业的义务,用统一招收的方式将他们分配到企业和其他机构中;对于由国家安排就业的人员,企业不得随意辞退,即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 户籍制度:户口登记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两类。对城市户口实行居民口粮分等定量并发给供应凭证的供给制度,对农村户口由生产队按当年收获和向国家交售的情况分配口粮。 身份制度: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所有制身份主要表现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与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这样,农村与城市居民,干部与工人,全民所有制工人与集体所有制工人,以及阶级所属就成为由国家行政权力所决定的具有固定身份差异的社会阶层。 单位制度:单位形成的主要制度因素包括 由于国家一方面尽力削减市场联系并用行政手段控制资源的分配,另一方面又强迫企业承担劳动者永久就业和福利的责任,因而造成劳动者对就业场所的全面依附,实质是个人对国家的依附。 实现了公有制为基础的被纳入行政组织结构的经济组织,成为国家对社会进行直接行政管理的组织手段。 当党组织延伸到一切社会基层组织之后,劳动者就业场所同时成为他们参与政治过程的主要场所。 对个人而言,就业场所的党组织和行政当局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代表了党和政府。 一体化结构的评价 高度一体化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加强政府的动员组织能力,以此解决中国社会当时面临的两大迫切问题,即结束自晚清以来的全面的社会危机和实现工业化。高度一体化对于解决上述两个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简单的政治动员阶段结束之后,高度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开始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经济改革与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 经济改革的影响 经济改革导致社会主体分化; 改革促使社会结构分化; 经济改革引起了剧烈的利益分化。 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构的基础 政治环境是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构的制度基础。 自由流动资源的形成 自由活动空间的扩展: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的形成,为重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可能。 制度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政府日益重视法治和法制,公民的结社自由不再是纸上的规定,而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意义; 政府大幅度放权; 政府职能开始转变。 一、单位的政治性质 撇开行政单位,一般的企事业单位具有如下特征: 单位组织资源的公有制或国有制; 非独立性; 功能多元化; 单位组织之间的“行政式”差别。 单位是国家和个人的一个连接点,形成了单位依附于国家、个人依附于单位的依附链条。 二、市场经济中的单位体制 市场经济对单位体制造成的冲击有: 在城市社会中,人们不再单一依赖单位而生存; 单位体制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 单位资源的来源发生了变化。 单位组织的政治属性依然如故: 单位组织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变; 单位组织的政治特征不变; 控制单位的基本手段不变。 三、单位组织的政治功能 一、农村基层政权结构的演变 农村基层民主实际上是指村民自治。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基础因素的村民自治是“政社合一”体制的对立物。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基层组织的历史沿革如下: 二、村民自治的实践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村民委员会是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这是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而直接选举则是政治改革的体现。 村民自治与治理方式的变革 村民会议制度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村务公开:农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