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宁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格对话”》
王宁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格对话”》-音乐论文
王宁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格对话”》
周 强
[内 容 提 要]
“风格对话”是中国作曲家王宁于1995年创作的第一部单乐章弦乐四重奏(Op.18)。作品以“议论文”的形式表达了作曲家对当代音乐创作中多样、多元、多极风格的思考和“辨析”。作品截取了分别代表“西方古典音乐”、“西方现代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流行音乐”四种风格的音乐素材,以复风格-拼贴的技术和现代性的笔力生动刻画了中国音乐界色彩纷呈、形态各异的创作理念及其价值取向。同时,这部作品也是作曲家心怀音乐历史感的使命,对多风格、多形态的音乐创作“相互渗透、包容,不可替代”观念的一种表态。
[关键词]
弦乐四重奏/风格对话/复风格-拼贴/变奏/现代性
作者简介:周 强(1981~),博士,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
海顿同时代的人曾这样形象地描绘四重奏中各乐器的关系:第一小提琴像一位中年的健谈者,总在寻找话题来维持谈话;第二小提琴是第一小提琴的朋友,竭力设法强调第一小提琴话中的机智,很少表白自己,参加谈话时只支持别人的意见而不提出自己的意见;大提琴是一位庄重而有学问的人,喜欢讲道理,用虽然简单却很中肯的论断支持第一小提琴的意见;中提琴则是一位善良而有些饶舌的妇人,丝毫讲不出重要的意见却经常插嘴。[2]
此番对弦乐四重奏这一体裁内在“思辨”式特质的描述似乎与“风格对话”创作题材的初衷及其技术的内在需求有着某种天然、内在的默契与“合拍”。该作品作于1995年,是以传统弦乐四重奏的形式写成的单乐章室内乐作品,四件弦乐开门见山地介绍了分别代表四种音乐风格的素材:
第一小提琴是勋伯格《钢琴曲五首》作品23第五首的素材,象征西方现代风格;
第二小提琴用了京剧《苏三起解》的素材,象征民族民间风格;
中提琴声部为1995年中国大陆最流行的歌曲——《纤夫的爱》象征通俗风格;
大提琴声部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第一首C大调赋格曲的主题,象征西方古典风格。
全曲构思正是基于以上不同时空下的四种音乐风格素材交织一体的“复风格”拼贴,结合变奏技术,借助四重奏的“思辨式”编制,通过形象逼真的“讨论过程”展现了作曲家对当代多元音乐并存的深度思考和立意——各种风格形式无法相互替代,只能相互影响渗透。引用作曲家本人的话说,是“一篇对当前音乐创作的评论文章”,再确切一点,可谓“以音乐来写就的,有关评析当前音乐创作现状的议论文”。
以下是作品乐思素材的布局、织体技法以及全曲“生成过程”的一个概览。
以下从复风格-拼贴、变奏的尺度、音乐的张弛与现代性巧思三个方面论述作曲家在技术对内容及其内涵的拟喻、写意等方面如何取得平衡与对应的关系。
一、复风格-拼贴
复风格(Poly-stylism)1971年10月在苏联举行的国际音乐会议上,时任莫斯科音乐学院对位和作曲教师的施尼特凯首次提出了“复风格”这一新的概念,意指音乐风格多元化的组合。实际上这种现象早在西方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体裁中就已初露端倪(如仿作弥撒”——Parody Mass、经文歌等形式),后来的美国作曲家查理斯·艾夫斯(Charles Ives)也曾对这种技法做出较大的贡献,施尼特凯、贝里奥、罗奇伯格等作曲家都是运用复风格-拼贴技法的重要作曲家。“拼贴”一词源于法文coller ,是复风格应用的具体手法,根据手法不同又可分为:观念性拼贴、符号性拼贴、自由拼贴等等。“风格对话”因为引用了不同时空的音乐素材,象征不同音乐文化的符号意义,所以主要属于符号性拼贴,以下是根据各素材织体组织的分析。
(一)主调式拼贴
谱例1是四种风格素材的第一次整体亮相,各声部截取了各部作品开头的十二个音高,通过十二种“力度值”,基于十二种递减时值,以同步齐奏的主调织体来陈述,各个声部素材的面貌完全因节奏的“整合”而略去了其音高维度的表现意义,整体和声音响完全由各声部各自原作依次的音高序进“偶成性”地结合在一体,形成了基于主调织体的符号性拼贴。从音响表现形态上可视为“描粗、加厚”了的块状旋律,这种音响结构手法进一步明确了现代音乐的特征,进而提升了现代音乐音响的表现力。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充满“十二”法则的开头使用了弦乐器拉奏、震奏、颤奏、近琴马演奏、弓杆击弦等包括常规、非常规在内的多种弦乐发声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亦是加固现代音乐音响特征的具体手段。在全曲临近结束的“结论”式声明中,对谱例1的“引子部分”采用了近乎严格的逆行,从音高、节奏、音域、力度、演奏法来看,是完全的逆行,其织体陈述方式也完全相同。见谱例2。
音乐作品的结束与开头遥相呼应的做法在音乐史中屡见不鲜,但以逆行的方式来履行这种音乐上的“回应”关系却很有创意。这种逆行更多的作曲技术中具有变奏符号的意义,因为逆行是各种对位变奏和动机发展中与原形相去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