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顾误录》“度曲十病”对于民族声乐演唱启示与作用
《顾误录》“度曲十病”对于民族声乐演唱启示与作用
《顾误录》是清代末叶王德晖和徐沅?著的一本专门讲习歌唱理论和方法的论著。全书共四十章,四万余字,叙述了南北曲声腔源流、四声唱法、出字收韵、宫调音节等唱曲理论,此外还论述了南北戏曲歌唱的节拍与研习歌唱的方法。此书的主要特点是在发声、吐字、收韵等方面颇有见地,在指摘前人和时人唱曲中出现的某些讹误时也能有的放矢。
《顾误录》的语言虽很浅显,但很多涉及看似细小的具体问题,其实际容量却很大,要真正理解其意需要仔细揣摩,而且对于学习声乐艺术的人来说,它比所谓的大道理要实际得多。不少学者对《顾误录》中较有价值的章节进行了阐释,并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但少见有结合到实际的歌曲演唱中去的。
《顾误录》中的“度曲十病”一篇讲的是演唱时常见的10种毛病,从技术面上对其进行了梳理,这10个方面都是围绕咬字吐字方面的问题。以下是笔者结合当今民族声乐的常见歌曲,对这10个方面的演唱常见病进行分析和诠释。
一、方言
每一种地方的方言读音都有各自的发音特征,这不足为怪,但正如《顾误录》的作者所指出的,“方言乃其天成,苦于不自知耳。”“入门须先正其所犯之土音,然后可与言曲。”不管是“西北方言之陋”,还是南方吴音的“庚青尽犯真文”(前后鼻音不分),俱应以“中原音韵”为准,方能“无僻陋只诮矣”。意思是方言本都是天成的,只是自己很难意识到而已,在学唱之前要先纠正了方言再开始学演唱。其实,各地的方言只要按照“中原音韵”的发音作为标准,就可以避免由于本地方言发音不准而对演唱造成的影响。
现在,这个问题在歌唱中也比较普遍,演唱者有时会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在演唱中不自觉地带入一些方言的发音习惯,如在演唱《五哥放羊》中的“十二月,一年满”(谱例1)这句中的“二”字时,广东人在念“二”(er)字的时候都念成“恶(e)”字,这是由于他们的方言中没有卷舌音。而北京人则容易读成“二儿”,这是因为北京方言习惯带有儿字音。其实避免这些问题只要注意到了方言中的特点,在咬???时改正这个习惯就能做好。
谱例1:
二、犯韵
此病单指某一种方言在收韵时容易犯的错误。作者指出,“北人多犯支思”“南人多犯江阳”。对这种带有规律性的错误,“只须较正数字,其余尽可隅反”,即只要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并不难克服。
南方人(如湖南人)在演唱《五洲人民齐欢笑》中的“黎明之前身死去”和“回首平生无憾事”(谱例2)时,容易把“身”唱成“生”,或把“生”唱成“身”,这就是没有区别前鼻音和后鼻音造成的。
谱例2:
三、截字
“一字出口,无论几许工尺,必得唱完,口不改样,至尾方收本字之韵,方是此字音节。”这指的是一字唱出,还没有收韵口型就已改变了,这样就把字“截为两处”,以致把一个字唱成了两个字。还有一种情况是“工尺未完,收口太早,下余工尺,仅有余腔,并无字面”,一个字尚未唱完,就收了口,后面的音调字都吞在口中,让听的人不知所云。
这个问题现在很多学生在歌曲演唱中也存在,这种情况最常出现在一个字要延长很多拍,或一个字对应较长的旋律时。演唱时,一开始还是把字咬对了,但在之后的行腔过程中口型没有保持,口型在逐渐改变,以至于最后字就被吞在口中,含糊不清。要改变这种毛病,演唱者要注意演唱时要保持好口型,然后收好韵,这样整个字才能完整地演唱好。如《五洲人民齐欢笑》中的“到明天”(谱例3)这句中的“天”字 ,在旋律的变化中,一定要保持好“天”(tian)的口型,最后收好在前鼻韵(ian)上。
谱例3:
四、破句
这一节指出“句法乃文理所关,切忌误连误断,割裂词旨”,是指在唱歌时,未能根据歌词所表达的意思、感情来分句,以致造成了误连误断,改变了句子的本意。如《扬州慢》中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谱例4)这句,要在“后”与“废”字之间断句,绝不能在“去”与“后”之间断开。
谱例4:
五、误收
这一节指出“某字收某韵,乃一定之理,人所尽知”,强调出字后一定要收韵。此病与“截字”同属一类,指的是“出字并不舛误,及至行腔,自恃喉音清亮,纵情使去,遂至往而莫返,收音时信口所之,不知念成何字”,也就是说,出字的时候字还是咬对了音,但是行腔后却只顾着声音洪亮,收音时却收错了韵,最后不知念成了什么字。
传统的歌唱理论十分重视字音的收束,要求按照不同韵类将字的尾音归到应有的位置,运用“穿鼻”“展辅”“敛唇”“抵腭”“直吼”“闭口”等方法,可以使字音收清、送远,达到完整、圆满。
六、不收
是指唱某字时只有字头字腹,而无字尾,“出而不收,张而不闭,是仅有上半字,无下半字,欲其入听,不亦难乎?”作者认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