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大历碑》看唐代敦煌避讳与历法行用问题
从《大历碑》看唐代敦煌避讳与历法行用问题
内容摘要:本文对敦煌《大历碑》中反映的唐代敦煌的避讳与历法行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敦煌陷蕃前,敦煌地区严格执行唐代的避讳制度;陷着后,不再避唐讳。至少在唐中宗景龙年间,敦煌地区已经使用敦煌历,而非学者所认为的始于敦煌陷蕃后。
关键词:敦煌;《大历碑》;避讳;敦煌历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1―0080一06
敦煌《大历碑》,全称为《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因此碑立于唐“大历十一年(776)”,故简称为《大历碑》,此碑现存于莫高窟第148窟前室南厢。此碑文刻于此碑之北向面,南向面为《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简称为《乾宁碑》。《大历碑》对于研究敦煌莫高窟第148窟的开凿及敦煌的历史有重要意义,故很早就引起了学界的重视。此碑录文,最早见于清徐松《西域水道记》。之后,罗振玉《西陲石刻录》、张维《陇右金石录》、蒋斧《沙州文录》、王仁俊《敦煌石室真迹录》、李永宁《敦煌莫高窟碑文录及有关问题(一)》均录其文。诸家录文中,以李永宁先生的录文最佳。此碑文还有几件抄件,见于敦煌文献P.3608、P.4640、s.6203。学界对该碑所涉及的敦煌莫高窟第148窟的营造、敦煌的李氏家族、敦煌陷蕃前的历史背景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还没有学者注意到此碑所涉及的避讳与历日问题。本文拟对《大历碑》中的避讳及敦煌历的行用问题,作一探讨,不当之处,祈盼斧正。
一避讳问题
因《大历碑》作于唐“大历十一年”,此时敦煌还未陷蕃,故与中原一样,还严格执行唐代的避讳制度。《大历碑》有两处避讳,一为“大历十一年龙集景辰”之“景”,二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之“世(特缺中一笔)”。
(一)讳“丙”改景及时限
大历十一年为“丙辰年”,则“龙集景辰”中的“景”应为“丙”,系避唐高祖李渊之父李晒讳而改。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70“旧书避唐讳”条载:
《旧书》避唐讳,凡“丙”皆作“景”,《新书》则不讳。近本《旧书》亦作“丙”者,因闻人氏原本系后人所改,惟《则天皇后纪》一卷作“丙”者是其原文,周不避唐讳,故存之以著其实。
另河南省浚县千佛洞石窟第1窟龛56下方、龛58左侧,正书7行榜书发愿文云:
大唐永隆元年(680)岁次庚辰十二月壬寅朔十五日景辰,阐法寺僧大满年五十二,上为大一天皇天后敬造观世音像一区,普为法界众生,见存眷属七代先亡,有识含灵,俱出盖缠,咸登正觉。十二月为“壬寅朔”,则十五日正好为“丙辰”,则发愿文中的“十五日景辰”之“景”为避“丙”讳而改。武则天改唐为周为载初元年(690),则发愿文作于唐高宗时期,严格执行了避讳制度。
又敦煌文献s.2423《佛说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一卷》题记“景龙元年(707)岁次景午十二月廿三日三藏法师室末多(唐云妙惠,此四字为小字注)于崇福寺翻译”中“景午”之“景”,亦为避“丙”讳而改。此题记亦严格执行了避讳制度。
《全唐文》卷913波仑《不空弱索陀罗尼经序》载:
……余虽愚暗劣,而慕法门,巡历两京,寻参善友,每念总持,如饥若渴。于大周圣历三年(700)岁次庚子三月庚戌朔七日景辰,幸得此经,如死再生……久视元年(700)八月景午朔十五日庚戌,勘会粗毕,则拟将进……恐时代迁远,闻者生疑,故述拙言,序之云尔。
“大周圣历三年”三月为“庚戌朔”,则七日正好为“丙辰”,则《序》文中的“景辰”之“景”亦为避“丙”讳而改。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久视元年八月为“丙午朔”,《序》文中久视元年八月十五日为“庚戌”,则上推八月亦为“丙午朔”,则知《序》文中的“景午”之“景”亦为避“丙”讳而改。很明显,此《序》文作于大周久视元年,则王鸣盛所称“周不避唐讳”有误。
在陷蕃之前的吐鲁番地区,亦严格执行此项避讳制度。吐鲁番阿斯塔那第210号墓出土的《唐显庆三年(658)具注历》第7行有“口日景戌土成”第24行有“七日景戌土建”[6]75。此二处“景戌”实应为“丙戌”。
而北图位079(8418)《唐贞观八年五月十日高士廉等条举氏族奏抄》卷末题记:
大蕃岁次丙辰(836)后三月庚午朔十
六日乙酉鲁国唐氏菇努悟真记。
则知吐蕃占领敦煌后,敦煌地区不再实行唐代的避讳制度。
另据P.4660《梁僧政邈真赞》卷末题记“大唐大中十二年岁次戊寅二月癸巳朔十四日丙午毕功记”、s.2113VC《行敦煌县慰(尉)兼管内部支计使御史中丞济北唐彦述(原题)》卷末题记“时唐乾宁三年丙辰岁(896)四月八日毕功记”、P.2876b《大身真言、随心真言、心中心真言》卷末题记“天?三年(906)岁次丙寅四月五日,八十三老翁刺血和墨,手写此经,流布沙州,一切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