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锦绣华缎风靡山城繁华记忆
锦绣华缎风靡山城繁华记忆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华公司气派的大门前车水马龙,出入华华公司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六七十年代,“华华的面料,凤凰的衣服”,到华华公司买布料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大盛事。
衣香鬓影的陪都旧梦
20世纪初上海的纸醉金迷至今仍被世人津津乐道,名流商贾、歌舞升平,定格为那个年代上海独有的奢靡画面。彼时,重庆还是一个“僻处西陲”的码头城市,各商铺沿长江、嘉陵江两岸而立,形成了以朝天门为中心的下半城商业区。
上世纪30年代,日货盛行,民族资本家王延松为了抵制“东洋货”,经过两年筹备,于1935年在上海成立了“华华绸缎公司”,专营国产布料,提倡“华人穿华服”。
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当年年底,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沦陷区的工商企业和各界名流随之涌入,带来了舶来洋货,海派作风,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重庆的繁荣,为这座朴实的城市蒙上一层光鲜。王延松和他的华华公司便是其中一员,1938年,华华绸缎公司在民族路开业。由于日机轰炸,次年迁往民权路。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户人家的小姐、太太尤为钟情量身定制的旗袍,单色、蕾丝滚边、长及脚踝或膝盖处开叉,风情各异,名媛淑女们演绎着旧山城的时尚。田由写的长篇小说《雾重庆》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站在街头看见坐在黄包车上跷着大腿用涂着蔻红的二指和中指夹着香烟爱吸不吸的摩登女郎,曹三羡慕已极。她们的旗袍衩开得好高,雪白的大腿包裹在丝光长袜中,大胆招惹却又包含着叫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得意。她在华华公司的柜台前流连许久,五光十色的顺庆锦缎苏杭丝绸琳琅满目花团锦簇,做旗袍做夹衣做裙子做衬衫样样都好看得很,她恨不得将这里好看的衣料统统收罗进自己的衣箱,全都做成各式衣衫穿在身上。”
华华公司是当时最高档的商场,太太小姐们选好布料,在裁缝备有的图书上定好式样,量好尺寸,剩下的工作便交由裁缝完成。由于布料齐全,做工考究,华华公司一度成为达官贵人经常光顾之地,生意十分兴隆。
当时华华公司的隔壁是一家叫做“恒易生”的百货商店,对面的“更生乐园”是一???集餐饮文娱为一体的场所,在那里可以喝茶、跳舞、喝咖啡、吃中餐,随处可见哈德门香烟的广告。华华公司见证了督邮街一带(现解放碑商圈)逐渐发展为重庆陪都时期的商业、娱乐和社交中心的辉煌历史。
同心心咖啡馆一样,街坊口耳相传的关于孔二小姐的故事,也为华华公司添上了一笔传奇的色彩。据说,孔二小姐和王延松先生很熟,经常出入华华公司。一次,一位稽查来到华华公司,嫌店员怠慢了他,便打了某个店员一耳光,这一幕被正在挑选布料的孔二小姐看到,她扬手回了这位稽查一耳光,并叫手下教训了他。此事发生后,外界曾盛传孔二小姐是华华公司的幕后老板。虽然这只是坊间传说,真实性尚待考证,但华华公司当年的风光由此可见一斑。
青蓝二色的朴素年代
1945年抗战胜利,饱经战火的重庆进入经济衰退的时期,结束了活色生香的陪都旧梦。
洗尽铅华后的重庆上演着更为真实的生活,这或许更适合华华公司生存,它继续经营着各种国产高、中、低档呢绒绸缎、棉布服装,满足各阶层人民的穿着需要。它I司名四方,深深扎根于重庆这块土地上。1947年,华华公司在重庆商界率先打了一场漂亮的促销仗。凡是在华华公司购买了绸缎,公司便会送一小盒骆驼脂护肤品。消息一经传出,迅速吸引了大量女性顾客,积攒了不少人气。
1953年公私合营,华华公司并入重庆市针纺织品公司,成为市针纺织品公司的零售窗口。文化大革命时期,华华公司曾改名为“红旗棉布商店”,直到改革开放后,才于1984年重新恢复原名。可以说,华华的每一步都印证着时代的变迁。
这段时期的布料已然失去往日绚丽的风采,多为青蓝二色。男同志杜绝穿西装,只有中山服、军干服、学生服、青年服、战士服、夹克这六种模板样式。如果能穿上一件“偷油婆色”(咖啡色)的灯草绒衣服就很时髦了。女同志的服装则是一成不变的春秋衫,讲究一点最多改下领子的款式,将一字领做成尖一点的西装领。至于喇叭裤的出现,已经是70年代后期的事了。
1973年,透气性好而且耐穿的的确良一经面世,便深受市民喜爱。然而7角多一尺的价格让普通百姓望而却步,这样一件的确良衬衫做下来要六尺左右的布料,也就是四块多钱,在当时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因为一般的布料不过3角多一尺。
物资匮乏的日子一直持续到80年代,改革开放后,市民的光景好了许多,西装、旗袍的复兴促使人们重新开始讲究穿着。华华公司迎来了它的又一次繁盛时期。
记忆犹新的光辉岁月
今年已满60岁的李继春,其父曾是华华公司的店员,从五六岁起他就开始撒丫跑在华华公司各柜台间。那时的他还不曾想过,这块儿时玩耍的地方,日后会成为承载他青年梦想的热土。
经过四年知青生涯,1972年李继春进入华华公司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