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来上海新地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借”来上海新地标

“借”来上海新地标   历届世博会都非常重视物质遗产,建造一个地标,可以供大家在世博会结束之后瞻仰,同时物质的地标也代表了一种时代的精神和创新的欲望      这是发生在上海图书馆世博信息中心的一幕真实场景。   当1851年首届世博会展馆水晶宫的历史资料向公众展示时,一个男孩看到油画家笔下的水晶宫,便睁大眼睛,若有所思地拉了一下妈妈的手,大声说:“这和我们学校的玻璃花房很像。”   听到小孩子的话,周围的参观者都善意地笑了,母亲有些不好意思,连忙制止儿子别再说话了。这时,一位著名的建筑学教授走过来,和蔼地对孩子说:“你是一个聪明的小朋友,你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穿越时空的感知      正如小男孩所说,水晶宫的设计者约瑟夫#8226;帕克斯顿正是采用了花房式框架玻璃结构设计了首届世博会的陈列大厅。   1849年,英国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建筑委员会向全世界征集展馆的设计方案,但200多个应征方案无一令主办方满意,服务于英国贵族的园艺师帕克斯顿听说此事后便毛遂自荐。在这之前的有一天,他把7岁的小女儿抱放在王莲的其中一片叶子上观赏花朵,水上飘逸的绿叶居然能承载起一个孩子的重量。   粗壮的筋脉纵横呈环形交错在巨大的王莲叶子背面,构成既美观又可以负担巨大重力的整体,这个发现激发了帕克斯顿的灵感,他首创了温室,并创造了建筑的独特构造方式。   水晶宫从动工到完成仅用了短短5个月时间,中国清朝官员张德彝在参观后用“一片晶莹,精彩炫目,奢华名贵,璀璨可观”来描绘它,有人说:“它的贡献在于满足了人类的精神梦想,它以一种暂新的空间形象将人类未来的憧憬与过去的文明结合起来。”   一个半世纪以后,拥有159年历史的世博会将在中国上海举行,大幕尚未开启,但世博会的影子在这座城市中已经无处不在。而《小康》杂志记者的世博采访之旅就从聆听这个美妙的故事开始,如今,水晶宫作为建筑实体已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了,但它不仅成为了引领19世纪博览会建筑空间形式的先驱,而且永久地定格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      被放弃的上海地标      历届世博会都有一个标志性建筑物。著名???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世博会留给人类的最璀璨杰作,历经百年风雨,如今的埃菲尔铁塔仍是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地标。太阳塔则承载着人们对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美好回忆,那是世博会第一次在亚洲举行,日本现代艺术大师冈本太郎设计的太阳塔成为了当年一座新潮的地标性建筑,转眼40年过去了,矗立于万博纪念公园内的太阳塔每年仍会吸引150万左右的游客观光。   “历届世博会都非常重视物质遗产,建造一个地标,可以供大家在世博会结束之后瞻仰,同时物质的地标也代表了一种时代的精神和创新的欲望。”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中国馆部副部长毛竹晨说,“在为上海世博会做总体规划的时候,也有不少人提议建一个物质的地标,作为上海世博会的象征,我们曾经在总体规划过程当中组织了一轮国际招标,选取了10个地标性建筑的建设方案,但是最后放弃了。”   在上海世博局的很多工作人员看来,世博会历经一个半世纪多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商品交易会逐渐演变为展示国家实力,国际社会共同对话交流,大家共同参与的盛会。“而且这个盛会比较注重的是文化间的交流以及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探讨。”毛竹晨说,“即将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以城市为主题,更多的是要对人类今后的城市发展方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怎样走城市化道路的问题,做出一个‘里程碑’式的探讨。”   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单纯地建造一个上海地标的想法被放弃了,“因为我们觉得,城市化道路的抉择中,我们邀请全世界人民一起探讨现实,这个就是我们留给世界的最好的精神遗产。”      梳理城市遗产      改革开放之初,上海百废待兴,全中国知道世博会的人也很少,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汪道涵提出两大战略设想:开发浦东、申办世博会。“通过举办世博会能增强上海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以便为上海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在汪道涵的积极倡议下,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决定正式申办2010年世博会。   吴志强非常幸运,在1994年上海城市发展战略优秀青年论文颁奖仪式上,年轻的他得到了汪道涵亲自赠送的礼物――一本《辞海》,“你是学规划的,可关注一些世博会的情况,收集一些资料,为将来上海举办世博会做些工作。”现在,50岁的吴志强在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的同时也成为了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   世博园建设,历来是一个国家城市规划能力的体现。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招标时,来自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10所著名院校组建了精英团队,同济大学也集结了一支由吴志强领衔,汇聚土木、交通、机械、环境等方方面面专家的队伍。经过角逐,2004年7月26日,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