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甫《羌村三首》艺术特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杜甫《羌村三首》艺术特色

试论杜甫《羌村三首》艺术特色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白居易的一首《长恨歌》道出了天宝末年(755)爆发的“安史之乱”。这场战乱不仅使一度空前繁荣的大唐王朝元气大伤,更给天下百姓带来难以言喻的深重苦难。次年,长安陷落。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与平民百姓一样,不幸被战争的狂潮所吞噬,开始了辗转流离的生活,亲身体验了战祸的危害。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闰八月,诗人自行从凤翔回?州羌村探望家小,乱离中的诗人历尽艰险,终于平安与家小相聚,此事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著名   的组诗《羌村三首》:      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羌村三首》音调各有所异,构成了诗人的一部“还乡三部曲”;内容各有所异,合成了一幅“唐代乱离图”。组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杜甫回家省亲时的生活片断,客观真实地再现了黎民苍生饥寒交迫、妻离子散、朝不保夕的悲苦境况。“诗人时刻不忘人民遭受的苦难,这在古代作家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他最可贵的品质,所以文学史说杜甫是‘人民的诗人’,并不过分。”[1]      一      第一首着重写诗人刚到家时合家欢聚的情景,以及人物在战乱时期出现的特有心理。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人“千里”跋涉,终??在薄暮时分风尘仆仆地回到了羌村。此时,天边的夕阳也急于躲到地平线下休息,柴门前的树梢上有几只鸟儿鸣叫不停,这喧宾夺主的声浪反衬出那个特殊岁月乡村生活的萧索荒凉,即便如此,笔者认为,“鸟雀”的鸣叫声,也增添了“归客千里至”的喜悦气氛,带有喜迎归者之意。诗人的归来连鸟雀都为之欢欣,更何况诗人的“妻孥”。这首诗开篇四句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为下文的叙事抒情渲染了气氛。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此二句诗人逼真绝妙地将战乱时期亲人突然相逢时产生的复杂情感传达了出来。这些年来,诗人只身一人在外颠沛流离,又加上兵连祸结,战乱不休,其生死安危家人无从知晓,常年不归,加之音讯全无,“妻孥”早已抱着凶多吉少的心理,未敢奢望诗人平安归来。今日亲人杜甫骤然而归,实出家人意料,所以会产生“怪我在”的心理。“惊定还拭泪”,妻子在惊讶、惊奇、惊喜之后,眼中蓄满了泪水,这泪水有太多复杂的情感因素:辛酸、惊喜、埋怨、感伤等等。笔者认为,这次重逢来得太珍贵了,它是用长久别离和九死一生的痛苦换来的,在那个烽火不息,哀鸿遍野,白骨随处可见的年代,又有几人能像杜甫一样幸运地生还?于是,诗人发出深沉悲切的感慨:“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从诗人幸存的“偶然”,又能体味到多少悲哀的“必然”?杜诗之所以千百年来都一直能令人读后感到惊心动魄、震人心弦,其秘密就在于它绝不只是反映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诗人生还的喜讯很快传遍了羌村,乡邻们带着惊喜的心情纷纷赶来探望。“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邻里们十分知趣地隔墙观望,不忍破坏诗人一家团圆的喜庆气氛,看着诗人劫后余生,乡邻们也情不自禁地为之“感叹”,为之“唏嘘”了,笔者想,在“感叹”与“唏嘘”中含有多少自家的伤痛。“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诗人用极为简单传神的景语,将乱离人久别重逢的难以置信的奇幻感受描摹了出来。曾经多少次在梦中呼唤亲人的名字,如今亲人真的骤然出现在面前,突如其来的相逢反让人感觉不够真实,夜幕降临,灶台上燃起昏黄的烛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朦胧的灯光映照下,此情此景更让人觉得似在梦境中。诗人用这样两句简朴的语言将战争年代人们的独特感受更强烈地呈现出来,由写一人一家的酸甜苦辣波及全天下人的悲苦,真可谓典型。      二      第二首写诗人居定后的苦闷,表达出自己身处乱世有心报国而不甘心苟且偷生的心态。   对于一个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来说,相逢时的喜悦是短暂的。“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居定之后,诗人的报国壮志重新高涨,对大唐江山的忧患渐渐冲淡了相逢的喜悦。正值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之际,自己却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