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单元第10课《过秦论》教案2.docVIP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单元第10课《过秦论》教案2.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单元第10课《过秦论》教案2

《过秦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由毛泽东的诗《贾谊》导入新课。 贾 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 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三、背景简介: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单音:腴(yú) 轸(zhěn) 镞(cù) 笞(chī) 恬(tián) 藩(fān) 瓮(wèng)牖(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 召滑(shào) 俯首颈系(xì) 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 中人(zhōng)墨翟(dí)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xié) 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六、同桌之间对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交流看法,逐段翻译课文。 七、思考:《过秦论》全文内容结构是怎样的?请先画出全文五个自然段的最大结构层次,再概括每段段意。 学生交流、思考。教师总结。 《过秦论》内容结构 一、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1-4) 兴 崛起(1) 发展(2) 极盛(3) 亡 (4) 二、阐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5) 八、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文中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 九: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课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研习课文1、2、3、4自然段。 指导学生总结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诵读课文的情况,抽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固、席、包、囊、内、斗。 河 教师强调: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衡:通\横\(通假字) 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思考:作者在第一段“崛起”段是如何分层次论述的。 地理: 据……固;拥……地;君臣固守 崛起 雄心: 席卷;包举;囊括;并吞 政策: 内……;外…… 成功: 拱手而取 4、提问: 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 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