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03 训诂学方法.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习资料03 训诂学方法

訓詁的方式 探索詞語意義的方法,前人習慣地分為形訓、聲訓和義訓三種。 第一節 形訓──以形說義的方法 形訓就是根據字形結構來解釋字義。 一、形訓的依據 《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段玉裁曰:“聖人制字,有義而後有音,有音而後有形。學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義。”(《廣雅疏證序》) 文:甲文 金文 小篆 彩色交錯。亦指彩色交錯的圖形。《易·繫辭下》:“物相雜,故曰文。” 字:金文 小篆 懷孕;生育。《易·屯》:“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虞翻注:“字,妊娠也。《論衡·氣壽》:“婦人疏字者子活,數乳者子死。” 漢字最初的創制是據義而構形的,字形與字義有不同程度的聯繫。 象形字許慎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qū),日月是也。” 指事字“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會意字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形聲字“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造字時的據義構形與考字時的因形求義是兩個方向相反的過程。 形訓的方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產生。以《左傳》為例,書中就有“夫文,止戈為武”(《宣公十二年》)、“故文,反正為乏”(《宣公十五年》)、“於文,皿蟲為蠱”(《昭西元年》)的說法。《韓非子·五蠹》也有“自環者謂之厶,背私謂之公”的解釋。 二、形訓示例 《說文解字》一書,是形訓專著。它的體例是先點出字義,再分析字形,借形以明義。如: 《說文》:“ ,晞也。從日從出從??(gǒng)從米。”段注:“日出而竦手舉米曬之。合四字會意。”《孟子·告子》“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說文》“ ,凍也。從人在宀下,以茻(mǎng)薦覆之。下有仌(bīng)。” 《說文》:“ ,捕取也。從又從耳。《周禮》‘獲者取左耳。’《司馬法》曰‘載獻聝(ɡuó)。’ 聝者耳也。” 翔,《說文》:“ ,回飛也 從羽羊聲。” ,別也。從八,從刀,刀以分別物也。(八部) ,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示部) ,犬從穴中暫出也。從犬在穴中。(穴部) 注疏中亦有借形明義者,如: 《易·訟卦》,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訟,爭也,言之於公也。” 《詩·小雅·皇皇者華》箋:“中和謂忠信也。”孔疏:“于文,中心為忠,人言為信。” “斤”甲骨文寫作 ,本是一種砍伐工具,凡是從“斤”的字意義都和砍伐、截斷有關,如“斧斬斷斫斯”等。。 “宀(mián)” 甲骨文寫作 ,指房屋,凡是從“宀”的字意義都和宮室有關,如“宗”,本義指祖廟;“官”本義指官府;“宇”本義指屋簷;等等。 又如“阝”,是由“阜” 變來的,“阜”指大山,凡是從左“阝”的字意義都和山有關,如“陵、陽、陰、陟、降”等;從左“阝”的字也有“高”的意思, “陸、除、階”等。 右“阝”,是從“邑” 變來的,凡是從右“阝”的字意義大都跟行政區劃或地理名稱有關,例如“都郭郛郊郡邦”等字都與城市建設或行政區劃有關,“鄭鄧邯鄲”均指地名,等等。 左阜右邑 “?(yǎn)”,指旗幟飄揚的樣子,凡是從“?”的字都跟旗幟有關,如旗、旄(用犛牛尾作裝飾的旗幟)、旂(qí古代畫有兩龍並在竿頭懸鈴的旗)、旌(一種用五色羽毛裝飾的旗幟)、旆(古代旗幟邊沿上下垂的裝飾品)、旐(zhào古代畫有龜蛇圖像的旗)等。 例如“亻”我們稱之為單立人,而“彳”我們稱為雙立人,而在古代“彳”寫作 (小篆),讀chì,指走路,與“人”並無直接的關係。所以凡是從“彳”的字在古代都一定跟走路有關。如“徂”(cú)意思是“往”;“循”指沿著一定的路線走;“徐”指慢走。征行役往徜徉徘徊彷徨等。 李贄《觀漲》“踟躕橫渡口,彳亍上灘舟。” 詞義考釋工作除了需要依據文字形體來“以形索義”外,還牽涉到文字的正誤問題: 《世說新語·規箴》:“王緒、王國寶相為唇齒,並上下權要。”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校云:“‘上下’唐寫本作‘?? ’,是。‘??’為‘弄’之異體,諸刊本誤分為二字。”按:“弄”俗寫作“??”,正如“挵”俗寫作“挊”一樣。手民不識“??”字,誤分為二。 《敦煌變文集·韓擒虎話本》:“一齊拜舞,吋呼萬歲。”又:“拜舞吋呼萬歲。”蔣禮鴻據《龍龕手鑒》等材料,考釋說:“就是‘叫呼’,‘吋’是‘叫’的俗體。”(《敦煌變文字義通釋》) 三、形訓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形訓與本義 只有本義才直接與字形切合,所以形訓的作用是探求出字詞的本義。 《周禮·封人》:“凡祭祀飾其牛牲。”鄭玄注:“飾謂刷治潔清之也。”阮元《校勘記》曰:“今人多昧於此義。”《說文》“飾,刷也。從巾,從人,食聲。” 《詩經·豳風·七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