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学课件第三篇 章教育目的.ppt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性质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
本章学习要点: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性质
一、“教育目的”的系统构成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系统构成(一)“教育目的”含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要考A
5
重要概念
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所提出的并以法令形式确定下来的,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指导思想和行为纲领,也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国家或者政党的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就是人们依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的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和规定。
8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1.哲学观念
2.受教育思想家或制定者的人性假设影响
3.与人格理想相联系
9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0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指人能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
也意味着人的自由程度,以及社会对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等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11
2.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
(2)社会生产关系的变换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例如,有的人强调知识的积累,有的人强调个性的培养;有的强调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的则强调个体发展的要求。
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的一种倾向。
14
15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
即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根据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主张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活动以个人为主要标准。
16
(一)古典自由主义教育
柏拉图:培养哲学家
亚里斯多德:培养自由人
昆体良:培养演说家
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
昆体良
(二)自然主义教育
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 。
卢梭像
18
(三)人本主义教育
主要观点:强调人在受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尊重儿童的本性、尊严、兴趣和理想。教育目的是培养和陶冶学生的人性,造就社会需要、欢迎的人。
人本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伊拉斯谟、罗杰斯
即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本,强调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各流派
20
(一)儒家政教合一思想
1)以儒家思想治国
2)重视教育与社会政治的作用
3)提倡“五伦”: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
21
(二)公民教育思想
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思想:建立以性格陶冶为主的劳作教育体系,把劳作教育纳入他的公民教育系统里。
主张个人绝对属于国家,每个人都作为公民存在。
德国教育家
(1854~1932)
22
(三)教育的文化本位
德国文化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斯普朗格
主要观点:人是一种文化存在,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目的就是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换,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
三、教育目的的历史性
教育目的受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是随着时空推移而变化,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性。
一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为依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第三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
25
一、中国教育目的的演变
(一)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培养符合三纲五常道德规范的人才
明人伦
26
(二)近代的教育目的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
1906年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1912年1月蔡元培,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1912年4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27年,党化教育;
1946年,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精神、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09石油化工行业检修工程动工预算定额说明.docx
- YB∕T6294-2024 锌铝合金镀层弹簧钢丝(报批稿).pdf VIP
- TSGZ6001—2019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规则正文.pdf VIP
- 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pdf VIP
-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初一新生入学分班考试真题含答案.docx VIP
- 2025年西藏高考理综真题试卷及答案.docx VIP
-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VIP
- 超市经营服务方案.docx VIP
- 腐蚀数据与选材手册-校对版.xls VIP
-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卷-《金色的鱼钩》一课一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