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稻瘟病知识介绍.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物病理学稻瘟病知识介绍.ppt

农业植物病理学--;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在我国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年)一书中便有记载。是世界性分布、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尤其在东南亚、日本、韩国、印度和我国发生特别严重。 流行年份,一般发病田块损失在10%~30%左右,如不及时防治,局部田块会颗粒无收。 ;一、症状;苗瘟:多由种子带菌所致,发生在3叶期以前。初期在芽和芽鞘上出现水渍状斑点,随后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色,严重时病苗枯死。潮湿时,病部可长出灰绿色霉层。 ;;;; 2)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都能产生大量灰绿色霉层。 多为感病品种、环境条件特别合适、或氮肥过多情况下产生。 急性性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先兆。 ;;; 3)白点型:病斑呈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小白点。 在显症阶段,遇到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气候条件时通常发生白点型病斑。 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在短期内转适时,可以转为急性型。 ;4)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限于两脉之间. 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不产生分生孢子。 ;;节 瘟;穗 颈 瘟 ;; 二、病原物;1)病原形态: 病菌以分生孢子侵染水稻为主。分生孢子梗3~5根成束或单生,从病部气孔或表皮伸出,不分枝,有2~4个隔膜,基部淡褐色,上端色淡;分生孢子梗顶端屈曲处,有分生孢子脱落的疤痕。 分生孢子梨形,初无隔膜,成熟时通常有2个隔膜;分生孢子密集时呈灰绿色。多数孢子从顶细胞或基细胞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生出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 ;;2)病原生物学: 菌丝发育适温26~28?C。分生孢子形成适温25~28?C。孢子萌发温度与孢子形成相同,附着胞形成适温24?C,28?C以上不能形成。病菌侵入适温24~30?C。适温下,孢子附在植株表面16~20h便可完成侵入。 ; 分生孢子形成要求高湿度( 93%以上),其中饱和空气湿度最适;相对湿度降至90%以下,形成大大降低(10%);在80%以下时,几乎不能形成。 相对湿度96%以上且有水滴存在时,孢子才能良好萌发。 光暗??替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有效波长范围为290~410nm的近紫外光能诱发孢子大量形成。但直射阳光或光线则抑制孢子萌发,芽管及菌丝生长。 ;3)致病性分化:;无毒基因(A)/毒性基因(a)与抗性基因(R)/感病基因 (r) 互作的遗传分析;我国的稻瘟菌根据在特特勃(Tetep)等7个鉴别品种上的致病表型,到1987年,全国共测定了13000个单孢菌株,将其划分为8群85个生理小种。 我省稻瘟菌小种组成较为复杂,但以ZB、ZC群为主。 但是,我国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筛选出的这7个鉴别品种的遗传背景不清楚,并不能客观反映病原菌的毒性组成。;日本于1976年筛选了含9个品种,且各带一个已知基因的鉴别品种,但是其遗传背景不一致,有的品种可能还含有其他未知的抗病基因。 中国农科院凌忠专先生在国际上首次育成了6个国际通用的粳稻单基因近等基因系,为客观检测我国稻瘟病菌毒性组成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材料,但该近等基因系中的抗病基因还不够全面。 ;4)寄主范围:;1. 越冬与初侵染源: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病谷上越冬。因此,病稻草和病谷是翌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未腐熟的粪肥及散落在地上的病稻草、病谷也可成为初侵染源。 越冬病菌存活期长短与外界环境条件(特别是湿度)有密切关系。病菌在干燥条件下菌丝可存活1年,而浸入水中稻草上的菌丝存活不到1个月。; 在草堆、草房等处越冬的病菌,当第二年气温回升到20?C左右时,遇降雨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昆虫也可传播。 病谷的传病作用因育秧时期和方式不同。早稻采用水育秧时,温度低,种子长期浸在水下,因缺氧和种子本身能产生有机酸而不利于病菌,故一般不会引起发病,病谷的传病作用不大;但若采用旱育秧和湿润育秧,尤其用塑料膜育秧以及晚稻密播、秧龄长时,病谷上的病菌易引起苗瘟。 ;3. 侵入: 孢子接触稻株后,遇适宜温、湿度,萌发并直接侵入表皮。病菌以表皮上的机动细胞为主要侵染点,也从伤口侵入,但不从气孔侵入。在最适条件下(24~28℃),叶瘟的潜育期只需4~6天。 4. 再侵染: 条件适宜时,病组织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可引起多次再侵染。;稻瘟病病害循环; 1. 水稻抗病性:水稻发育过程中,四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差异非常明显。大面积种植单一化感病品种是稻瘟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1)抗病机制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