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10课《过秦论》(共103张PPT)
设疑激智 1、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南宋的忧患诗人陆游,爱国词人辛弃疾……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 ①“施仁政,行仁政”。 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 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2、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3、课文为什么要写九国合纵缔交,会盟谋弱秦时的地广人众?这种铺陈渲染的作用是什么? 对此,应有两个作用。其一是在与秦的对比中,反衬秦国之强,诸侯罗致人才,约纵离横。“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作者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在写诸侯会盟谋弱秦时,极尽铺排之能事,先列出战国四公子的姓名,并倍加称颂;再历数九国政治、外交、军事诸方面的人才,具体列出姓名者达二十人之多。由于下文已明确点出了这次活动的结果——秦国开关延敌,诸侯不战自困,所以,这里越是写诸侯人才众多,就越是反衬秦国之强大无敌。这是用的烘云托月的手法。 其二是便于在第五段里与陈涉作对比。作者正是通过秦不亡于地广人众的九国,而亡于在各方面都远不及九国的陈涉这个史实,引出结论。正因为在第二段里极力铺写九国,笔墨酣畅,垫下基础,到第五段里,就可以从容不迫地从人才、武器等方面与陈涉相比照,陈涉远不如九国,然而“功业相反”,九国攻秦,何等艰难;陈涉亡秦,何等轻易。前半篇以九国作反衬,极写秦国之强;后半篇也以九国作反衬,极写陈涉之弱,将秦与陈涉都向两极矛盾强化,这样对比就更为鲜明,悬念更为强烈,结论也更为有力。 4、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后同)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高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 ②对比论述。 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说明。这里只作一点补充: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5、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运用反复比照最后导出题旨的? 作者为了导出论述中心,反复比照,逐步深化。先是远比,以叙述设置比照条件。作者写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不成军旅,可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随即得到天下人的响应、支援,“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写陈涉起事如此之易,和前文写诸侯攻秦之难,遥为映照,对比鲜明,为下文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再是近比,从比较中引出议论。陈涉之位和九国之君比,尊卑悬殊;陈涉的武器和九国之械比,利钝大别;陈涉之众和九国之军比,众寡极异;陈涉之谋和九国之士比,智愚径庭; 陈涉和山东之国“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6单元第3课 改革的后果 课件2.ppt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七单元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件2.ppt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七单元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课件1.ppt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七单元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课件2.ppt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课件 (共22张PPT).ppt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七单元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件1.ppt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课件 (共23张PPT).ppt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七单元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课件1.ppt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五章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课件 (共37张PPT).ppt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七单元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课件2.ppt
-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四课件Unit 2 Warming up(共37张PPT).ppt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4课《蜀道难》(共60张PPT).ppt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4课《蜀道难》(共59张PPT).ppt
-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四课件Unit 5 Using language(共55张PPT).ppt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4课《蜀道难》(共61张PPT).ppt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4课《蜀道难》课件(共55张PPT).ppt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4课《蜀道难》(共92张PPT).ppt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教学课件 (共40张PPT).pptx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4课《蜀道难》(共68张PPT).ppt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4课蜀道难课件 (共64张PPT).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