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遗传学课件第7篇 章基因定位.ppt
构巢曲霉菌有丝分裂分析。在二倍体(w+/w y+/y)绿色菌落上,由于单倍体化和有丝分裂交换,产生新的单倍体和二倍体基因型和不同颜色的区域 ad 5.5 pro 72 pab 22.5 y ad pro pab y + + + + + + + + 细菌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细菌已成为遗传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实验材料。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明显的细胞核,不进行减数分裂,其基因的传递方式是非减数分裂式的。 Between 1944 and 1952, three different mechanisms were discovered for transferring genes from one bacteria cell to another Uptake of naked DNA (TRANSFORMATION, 转化). Transfer involving cell to cell contact (CONJUGATION, 接合). Infection by a nonlethal virus (TRANSDUCTION, 转导). Transformation of E. coli. 1. Add 5μl of plasmid to 200μl? of competent cells 2. Incubate on ice 15 minutes 3. Place tubes in 42°C water bath for 90s 4. Incubate at room temp. for 5 min 5. Add 1 ml LB and incubate at 37C for 1h 6. Transformant cells are placed on media plates 7-8. Incubate agar plates at 37C for 30 h 细菌转化过程中DNA行为示意图 (以枯草杆菌的自然转化为例) 通过转化技术我们可以判断所转化的 两个基因是连锁的还是独立遗传的,方法通过是观察DNA浓度降低时的转化频率的改变:如果当DNA浓度下降时,AB共转化频率的下降和A或B转化频率下降程度相同,则说明A和B是连锁的。否则就是不连锁的。 利用转化确定基因间的连锁关系 转化 转化 基因A或B转化子 基因A或 B转化子 当DNA浓度下降时,A,B共转化频率的下降和A或 B转化频率的下降程度相同,则说明A和B是连锁的 基因A,B共转化子 基因A,B共转化子 利用转化确定基因间的连锁关系 转化 转化 基因A或 B转化子 基因A或 B转化子 基因A,B共转化子 基因A,B共转化子 当DNA浓度下降时,如果A,B共转化频率的下降远远超过A或 B转化频率的下降程度,则说明A和B是不连锁的 利用转化确定基因间的连锁关系 如果A,B相隔很远,A,B共转化频率是用两个基因单独各转化一次所得转化子概率的乘积 如果A,B相隔很近,A,B共转化频率与用两个基因单独各转化一次所得转化子概率相等 A A B B 利用共转化进行细菌作图 如果二个基因是紧密连锁的,怎样作图? 供体trp2+ his2+ tyr1+向受体菌trp2_ his2_ tyr1_转化的结果及重组值的计算 不能算作亲组合,是受体基因型 Tyrosine Histidine tryptophan 双交换形成一个完整的重组子,相反的重组子不存在 怎样理解? 4.5.2 细菌的接合与基因定位 E. coli接合现象的发现 Lederberg和Tatum的细菌杂交实验,证明在两个细菌之间遗传物质的有性重组 E. coli接合现象的发现 Davis的U形管实验 实验(用链霉素处理—阻碍细胞分裂) 处理过的菌株B + 未处理的菌株A ↓ 基本培养基上无存活菌落 处理过的菌株A + 未处理的菌株B ↓ 基本培养基上有存活的菌落 细菌遗传物质的转移是单向的 解释: 1953年Hayes等进一步研究发现,大肠杆菌在接合中供体的能力受细胞内一种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 F因子; se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