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防卫机制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我防卫机制PPT课件

自我防卫机制 协助个体应付焦虑,即避免自我受打击的心理机制。并非病态,而是正常的行为。个体采取的防卫,决定于个人的发展层次和焦虑的程度。 如果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自我防卫行为有调适的功能。 防卫机制的两个共同特性: 第一:不是否定就是扭曲现实; 第二:在潜意识层次上运作。 防卫机制的种类 (弗洛伊德及以后的精神分析学家) (1)隐抑(depression) 把一些不能忍受或会引起冲突、矛盾的念头、感情、冲动,在未发觉前即作抑制,存入潜意识,获得一种“安宁”。 (2)否定 (denial) 对不愉快的事加以否定,当作根本没有发生,以获心理上的安慰。 (3)仪式或消除(rituals and undoing) 自己有意或无意有错而涉及他人收累后,用象征性的或别出心裁的仪式性行为行动尝试抵销,以处理自己的情绪,从内疚、自责中获得解脱(消除罪恶感)。 (4)自居作用(identification) 以选择性的模仿来弥补理想的我所映射出的自己的不足、缺陷、挫折;获得自我确认。 (5)补偿作用(compensation) 在生理、心理上有缺憾而不适时,设法以种种方法予以弥补,以减轻不适(极端使用会产生恶劣后果)。 (6)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以表面上合理的理由来解释为满足内在需要的不良或错误行为。 (7)投射(projection) 把自己具有的所不能容忍的性格、特征、态度、意念和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指责、批评别人恶劣。 (8)置换(displacement) 又称转移,以一种精神渲泄替代另一种精神渲泄,以满足个人欲望,又不至引起明显的内在精神冲突。也就是将情绪上的冲动转移到“较安全的对象”上。 (9)升华(sublimation) 将个人的本能(饥饿、性欲、攻击等)动机,借助一些有益于社会、他人的活动得以实现。 (10)酸葡萄和甜柠檬(sour grapes and honeysweet lemon) 贬抑自己追求不到的东西或美化自己的不如意。 (11)反向行为形式(reaction formation) 用体现相反欲望、冲动的行为来抑制内心的真实欲望、冲动(可能带来不良后果、招致惩罚或良心不安的欲望、冲动)。 (12)压抑(suppression) 无意识地以异乎寻常的表现方式对待自己的遭遇,而这种遭遇通常是令自己不适的。 (13)退化(regression) 在以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方式难以满足需要,为避免失望和挫折,重新以孩童式的方式来获取满足(心理平衡)。 (14)内摄(introjection) 吸收与“吞噬”别人的价值观与标准。 如:在集中营中的战俘为了化解内心巨大的焦虑,通过认同侵略者的方式,去接受敌人的价值观;另如受虐儿童,接受父母处理压力的方式,长大以后也以同样的方式虐待子女,造成恶性循环。另外,也有正面的形式,不经思考就接受父母或咨询员的分析和价值观。 (15)幻想(fantasy) 在无法处理现实困难或无法忍受情绪困扰时,将自己抽离现实,在幻想世界中获取心理平衡、满足无法在现实中满足的需要。 (16)理想化(idealization) 对现实的某些人或物出扭曲性、美化的过高评估,掩盖对这些的不满。 (17)分裂(dissociation) 在同一时期、不同场合或生活范畴有截然相反的行为表现,通常两种表现都较极端。 (18)转化(conversion)或躯体化(somatization) 把心理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避开了直接的痛苦体验。 精神分析理论当代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指人际关系。 客体为弗洛伊德所使用,指满足需求的事物,或指一个人的感觉或驱动力的对象或标的物。 “客体”可和“他人”互换,“他人”则指儿童认定重要,而且在长大后会有密切关系的人。 对于婴儿而言,并不是他认为已有独立身份的个体,而只知觉成是能满足其需求的客(物)体。而此种关系就塑造了个体目前与人们互动的情形,不论真实的或幻想的。 自我早期的经验会随着知觉到别人的扩大而转移。在我与他人的关系形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到日后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人会去寻找符合自己已建立过的关系形态的关系。如过依赖急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形态。 茉勒(Mahler,1986)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一员,集中研究三岁前与母亲之间的互动情形。她认为,个体一开始是出于心理上与母亲融合的状态,然后逐渐分离。融合状态时未了结的危机与残留物,以及与母亲分离的过程,对后来所建立的关系有深远的影响。 往后生活中的客体关系,均源于儿童想寻求与母亲再度联结。 第一阶段:

文档评论(0)

jjkk5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